容磁.宏观经济观察37期(2011.01)
美国经济走势和世界政治形势
(一)前言
因为至2010年以后,观察不再有商业订阅量,因而我们的选题可以更加宽泛。一直阅读我们专题的朋友大概已经习惯了,我们的选择不是让我们的观察成为一种信息式样的快餐,我们想和你一起探讨事情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尽管偶尔我们也会提供一种答案,但大多时候,我们只提供一种逻辑和一种历史记忆,以及对数据的在处理传达出来的某种潜在的规律。观察最大的期望是读者在N年以后,把这些旧有的文章翻出来读的时候,一方面能够唤起对过去的回忆,另一方面依然能够成为思考今天问题答案的某种借鉴。
(二)美国经济问题简单剖析
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在我们对中国自己的经济问题诳迷宫的时候,去思考美国的问题,显得有点极为不合时宜。但我们认为能够做一些思考,也许对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益的,或者甚至是必须的。
2011年1月美国宏观数据出乎意料的乐观,首先在于失业率大幅度下跌0.4个百分点,其次是美国PMI上升到60.8,创2004年以来的最高点,而汽车消费同比增长17%,消费势态回升迅猛。比较中性的数据在于CPI同比上升1.6%,环比上升0.4%,尽管环比出现过快上升,但同比仍然控制在美国货币政策的2%目标值以内。PPI出现较大幅度异常,同比增幅3.6%,环比增幅0.8%。PPI数据比较清晰的显示出美国宽松货币政策极有可能引火烧身。与此有关联的数据位美国进口物品价格增长指数,过去三个月增幅达到4.3%,1月环比上升1.5%。其次是不利数据有美国新房开工量同比下跌2.6%,而美国本年度银行已有11家倒闭。对经济数据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有:美联储一季度将印刷2370亿美元,奥巴马政府决定25年首次减低公司税率,美国530亿美元高铁计划等。而在金融领域,道琼斯指数攀升到12000点以上,距离09年历史低谷已经回升超过90%,距离5年历史高点14000点也不过15%的距离。
如果我们将上述数据进行个联合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美国印刷货币用去购买别国物品,而印刷货币的传导途径,走的几乎和中国一样的方式,即通过财政政策的方式去消费,在消费过程中,美国政府一方面创造了就业,另一方面增加了经济产出,只是经济产出的成本为货币印刷成本。这或许可以构成解决当前美国经济无就业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第二个问题是通胀会以怎样的速度回赠美国,美国是否能够如日本一样长期紧缩,或者说美国人是否愿意长期紧缩。比较美国和日本的时候,我们认为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认真对待,一是日本国债为平均每个人8.75万美元,美国的国债为平均4.53万美元,显然日本国内的财政状况较美国更加恶劣;其次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日元的小范围可流通的货币影响力的巨大差异;三个问题是日本是以增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本对外财富显得极为脆弱。加上日本经济的外向型特征和东方文化的国民思想性格,导致日本的消费产业远不如美国。上面的解释,是我们试图解释日本长期通缩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显然都不是美国所具备的,日元的货币可以用来消化美元,美元一旦贬值,日元的货币财富化为乌有。但美元因为是国际通用货币,美元自身财富无法通过贬值的方式去消失,因此印刷的美元必将深刻影响美元市场的供求关系。在美元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上,世界通胀的根本解释为在有限贸易的情况下,无限美元供应过剩的现状,而过剩的美元没有去处,因此必然回归到某种可以和美元对冲的财富方式上去。从道理上来说,没有人在正常情况下,愿意把自己的黄金扔进大海里,在美元主导的世界,也不会有人愿意主动将自己手中的美元去销毁。因此在美联储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情况下,国内没有资金蓄水池的情况下,美元必然通过股票黄金石油粮食等过期期货产品来反映,或者是通过让其他国家货币的升值来完成美元价值的沉溺。今天的世界经济现状正是这个逻辑的最经典的反应,美国股市持续高涨,石油黄金粮食产品价格大涨,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纷纷升值。
今天的世界即如此,如果在向后呢?哪会是怎么样?美国经济特征是消费主导,即美国大部分消费的产品都依靠进口来完成,特别是日用小商品等低附加值产品更是如此。在商业伦理世界里面,所有商家都要想方设法通过价格的提升与成本的结余来保住自己的利润。在成本无法内部化以后,价格就成为消化成本的最后一道工具。在连续数月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后,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季度指数达到4.5%升幅可以较为明显的说明这个问题。这里有个问题,美国能否通过国家成本内部化来处理通胀问题,即国内的替代生产来替代进口,从而消除通胀,这个答案是无法成立的,通胀的传导线路,接下来会通过人力成本传导,再通过机器设备传导进行循环传导,美国的人力成本是进口商品生产国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完全没有办法来通过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在国内生产能力短缺的时候,美国进口市场陷入卖方市场,即必须要接受卖方价格,这就完成了美国输入型通胀的逻辑论证。
一旦美国进入通胀区间,会面临着几个难题:提高利率马上导致美元负债的偿还利息成本增加,减弱财政收入,政府支出减少,失业再次上升;第二个难题在于一旦提升利率,其他对美元必然呈现出贬值趋势,即美元购买力提高,这导致美国出口能力下降,在人工成本无法下降的情况下,进口会加剧,这反过来再次导致美国失业率的上升;第三个死胡同是上升的失业率会导致消费信心的萎缩,加剧现在本就处于严冬的房地产市场危机,同时再次将美国金融卷入到旋风中来。当然这要看美国通胀的程度和烈度,但美国对付通胀还有什么方法呢?答案显然是,没有!
(三)世界政治乱局与中美关系
在世界地缘政治上,最近的局势会有人看不懂的情况。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朝韩问题,为什么草草收场?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北非中东乱局一夜之间发生?第三个问题,东亚问题今后的走向?第四个问题是北非中东乱局的可能的结果?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中国的强大,或者中国和俄罗斯联合以后会很强大?当然这构成答案的一个理由,但分析下抗美援朝战争美国得到什么的时候,美国自己的认识肯定比我们更清楚,美国二战中为什么最后参战的原因是什么?抗美援朝美国反思的肯定不仅仅是战争的军事失败,还在于如果美国自身发动战争,美国必须要自己消耗自己的军火,消耗自身的财力,尽管战胜有可能获取战争赔款,但一旦战败,美国将面临政治军事经济的三损失,在目前而言,美国没有能力自身卷起或者发动一场超过局部战争以上的对手较为强硬的战争,原因在于美国目前战争融资能力较差,日本尽管可以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但日本本身也处于战争圈之内,一旦中美开战,日本势必卷入其中,这样美国能够融资对象仅限于欧洲。但当前欧洲已经已经不堪重负,而且欧洲明显受惠于中国的金元外交。从理论和现实来说,国家之间的结盟是依靠利益推动。在中国和欧洲有较大利益的前提下,美国很难从欧洲融资再打中国。这里构成了我们对第一个问题分析的基本框架。
第二个问题呢?第二个问题在于第一个问题中美国可以避免的一切困难,中东和北非国家较小,远离美国本土战场,给中国没有直接的利益牵连。因此在这些区域发动战争,一是可以避免战争进入不可控程序,如核战争(这是中美俄都比较忌讳和力图避免的),二是美国自身在这些区域和中国在进行激烈的竞争,但美国目前略站优势,中国势力进程很快,双方力量倾向于均衡;第三是一旦美国胜利,在价值巨大,美国可以控制住石油,并以对石油价格的消耗为前提和中国比拼对通胀的承受能力。同时美国因控制石油可以获得成本内部化的优势,即美国可以获得比中国更便宜的石油使用。第四还在于一旦这些区域发生小范围局部战争,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售卖武器获得生产力和增加就业,换取经济的增长,同时不带来较大后遗症,另一方面在这些区域,美欧有较中欧更深厚的利益关系,很容易得到同盟的支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在中东寻找两个相互敌对的关系,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伊拉克战争,和今天的伊朗和阿拉伯世界的敌对关系。一方面如果没有敌对关系,美国失去了在该区域存在的理由,二方面如果双方对立,一旦发生战争,美国甚至可以向两方同时出售武器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最少也可以保证一方必须在美国购买武器。我想这是对美国军事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一个关联解读。
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既然中美开战或者中俄开战对美国自身并没有较大利益,那么中美之间利益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绑在一起的。两个巨人之舞是孤独的,伤害的最终是自己。但保持某种不和谐确是双方共同的利益,只有不和谐才可能对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韩朝战争是一场不太可能发生的战争,中美在亚太领域和其他领域会不断的在斗争中自我平衡。
远东和北非的局势的走向,就必须密切关注美国当前的经济走向,一旦美国通胀形成,且较为严峻,那么北非一定会有一场较大规模的区域战争发生。至于战争卷入的程度估计将依据美国国内经济的严峻程度而定。
而从目前美国经济数据来看,我们的观点是,这种可能性正急速上升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