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境界
药师如来在因地中发了十二大愿,我们就以第一、第二大愿来探讨一个证道人身心的光明境界。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愿是因,果地是离不开境界的,他愿在证得无上正等觉之时,以其炽然的光明照耀无量、无数、无边的世界。这是真正的法身境界、常寂光的境界,与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是等无差别的。这可以做为我们心月轮观想的一个下手方便。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
这第二愿,倒是与准提法的仪轨——「身如透明琉璃体,内空心中,生起八瓣莲花」大同小异。「身如琉璃,内外明彻」这在《楞严经》里也有提到。要进入到法身境界,无生法忍的境界,报身成就,必然有此一境界。当然,这也可以做为我们的观想。
「焰网」代表光明。「过于日月」,日光晚上没有,月光白天没有,都不周全,唯有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光明是超越这些明暗的。所以「焰网庄严、过于日月」是必然的。故阿弥陀佛的另一名号称为「超日月光」。
心净国土净
真正把握到「LA」字,则不仅已把握到准提法的核心了,乃至禅宗、密宗、净土的境界也都到达了。其它不论是什么法门,诸如不净观、白骨观、数息观……其最终目标皆无非要达到这样——把自己的身心、业气、习性都融化掉,进入到无量光的境界中。
很多人提到「我修念佛法门可以往生净土,修准提法门能往生净土吗?」在这儿要告诉大家的是「必定可以往生,而且是活生生的就在净土的境界中,哪里需要等到死呢?」只要把握净土的本意「随其心净国土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颠倒梦想,那个境界才叫「极乐世界,真正净土」。
阿弥陀佛叫「无量光」,那也就是我们的自性光明,除此之外,你又到哪里去找个阿弥陀佛呢?这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了。很多人学佛非常容易着相,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呀!阿弥陀佛就在你心中,极乐世界就在你当下——身心清明、不妄想、不执着即是。
《金刚经》所说的「实相般若」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实际上,《金刚经》所讲的境界是真净土,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净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真是佛的心、佛的本意。
自我观察
禅宗心法即佛心,一切语言文字即佛口,藉重语言文字来表达佛心。佛的境界又是什么呢?——真空妙有。那么,如何让自己达到「真空妙有」呢?俟你真正懂得佛心——佛的本怀时,你就了然了。所以千万不要再去兜圈子,走冤枉路了。脚踏实地,老实修行才是上策呀!
综上可知,「LA」字的功德与威力多么广大!那是无量无边的。纵使过程中的观想四大变化、三身成就,都离不开「LA」字的观想,最后进入到心月轮的观想。「心月轮」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法报化三身成就的总关键。
实际上,心月轮观正是针对着我们的大反省,是现量的反省,对自己身心以及世法上的反省。心月轮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所谓「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就形而下言,密宗称之为「心脉轮」,我们医学上称为「心脏」,心脏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与七情六欲不可或分,乃至与色身的健康关系亦极为密切。禅宗称它为「肉团心」,试想!离开这个「肉团心」,难道还另外有个「真心」吗?
从这肉团心之中,可以显现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心胸气量,故这个心月轮可算是一个鉴度计,而左右此鉴度计高低升降的大概就是情绪了。
心脏的跳动、呼吸的来往便是我们的情绪。所谓「念动气动」是。我们直接观想心脉轮,来做一个非常微细的自我反省、自我观察。故此心月轮,等于宇宙生命的观察站,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虚妄分别到清净自在,皆可观察得了了清楚。所以色身上的健全与否,诸如胃肠、肺活量、肝脏等等。亦可由此而得知,而随着你功夫的进步,色身趋向健康,自是不在话下。
虔诚向道
「准提咒」的前半段是「礼敬皈依文」,相当于一种祈求。后半段九个字的「咒心」则等于按照生命的九个关键处舒展开了身心。心月轮与「LA」字,实际上是不二的,前者较偏向「有」,后者较偏于「空」,懂得了,它是即空即有。「LA」字一观想,很容易与空相应;观想心月轮,有时心口会闷痛或者哪个地方不舒服,这些都是过程。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很健康,所以,心脉轮一观想,不论你是如何放松,不舒服的感觉都难免。
心脉轮要很仔细的去观察,否则很难以去想象。当然,功夫见地方面可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点点滴滴都要靠自己去体会。万一体会不到,最起码好好念咒还有一层保护。
咒语像一把扫帚,把我们的习气、业障慢慢扫掉。扫到某时候,整个道理自会逐渐呈现出来。故在业障尚未消除之前,要勉强去体会,毕竟太辛苦了。所以各位万一在观想方面把握不到,也不用着急,只要你非常虔诚的持诵咒语,必定可以得到受用。
善巧安立
观想,也就是提起一个影像、一个境界,让我们的身心很快的统一起来,打成一片,换言之,真正能提得起来,才能真正放得下。放下也代表身心绝对轻松、空灵、安详、自在。所以观想的目的并非在增加我们的负担,也不是教我们头上安头,只是一种善巧安立而已。
故大观想也可以说是大般若、大放下。透过观想,使我们的身心得以整合统摄,让我们轻松自在,进一步与空相应,与定慧相应,到达究竟解脱的最高目标。
准提法的究竟,有所谓「身口意三密相应」,而其中持诵咒语,就系心守意而言,即是一个非常好的敲门砖。能懂得观想,就在念咒中,已经达到观想的目的了。念咒的最高境界——真正能到达与空相应的念诵,可说是「金刚念诵」了。换言之,金刚念诵最容易使我们的身心达到轻松、宁静、安详、摄心、调气的效果。
念诵,若能与安般(调息)法门相应,念得很顺口、很悦耳,其中就已在调气了。反之,要是念得急急忙忙,像在追赶似的,就难免心浮气躁了,所以各位万一赶不上,就用耳朵仔细听,听得很纯熟。有人身体不够健康,气很短,咒语念起来显得很吃力,这时候,就要靠你的耐性和理念了。空的道理就是要我们放下,不着力、轻轻松松的,很自在的。所以金刚念诵,基本上,先要拿捏到它的诀窍。
无住生心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才能进入到佛法的实相。我们凡夫总是那样的牵肠挂肚,不晓得世间林林总总皆是如此幻化,所以才被兜得团团转。《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看清楚了世间的实相,整个佛法就现前了。
修法的感应境界都是过程,不能执着,不能紧抓不放。《金刚经》告诉我们:「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千万不要被现象蒙骗。好好坏坏一切不着,才能得到佛法的根本,才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而涅槃也并非有个东西叫「涅槃」。一切不贪着,无住生心才叫涅槃,心中无罣碍才叫「涅槃」。
清净无为
吃饭是一堂很庄严的功课,也是一堂非常实际而圆满的佛事。对境不贪着,才是正知正见。人生的境遇,从早到晚,不外顺逆二境,顺境不贪着、逆境不瞋恚,才能得到清净。
父母所生身乃四大假合,随着我们的心念有生有灭,所以到了某个时候,总要借着外四大来补充新陈代谢的需要,借假修真,以幻修幻。但是这些生活的需要,并非我们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要了道、要能清净无为。如何才能清净无为呢?饮食好坏不贪不瞋,不在好坏上起分别颠倒。饮食要能不饥不饱,过与不及皆不好,只要能对色身健康有所帮助的,一切以清淡为主,不要讲究口味。
本来现成
观想、念咒,有一个根本的口诀,把握到这个口诀之后,观想、念咒、必然很轻松。何谓观想?「无观之观,是名真观;无想不想,是名真想。」不是要你心里抓个东西紧紧不放,而是轻松自在,一提即现,本来现成。
念咒的道理亦然,「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不论哪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口诀,把握到了,自然「净念相继,都摄六根」。
观想的目的达到最后,即是无观之观,无想之想,明明朗朗;无念之念,念而不念,清清楚楚。果能如此,则空有双照,即空即有。故说佛法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要不妄想,不颠倒执着,轻轻一带,尽虚空、遍法界,都是「LA」字的光明。这光明不是外来的,懂得念念返照、念念自在,从有相到无相。「LA字」是有相,你不执着,它就是无相了。
我们凡夫的习惯性,六根都是向外驰求的,要懂得「返观观自性,返闻闻自性」。「返」,即回到我们的心地,整个佛法的重心就在一个「返」字。凡夫总是向外追求,所以总在六尘中流浪,六根被六尘骗得团团转,这是不懂得返照、返闻。「照而不照,闻而不闻,是名返闻」,大家宜好好去参究。
申言之,用这种「无观之观,无想之想,无念之念」去念佛持咒,就叫「金刚念诵」。它与般若相应,与空相应,与无相相应,这便是最轻松、最自在、最空灵的念诵方法,还管它什么禅宗、密宗、净土宗……呢?那许多相都只是自找麻烦、自立门户、画地为牢罢了!
--------------------------------------------------------------------------------
污泥香里养灵珠\首愚法师开示
四字真言
整个禅林的精神纲要,可从简单几个字来诠释,那就是「实行正道」四字真言。
实者,务实修证;行者,广行悲愿;正者,端正知见;道者,善了缘起,证得佛道。
「实行正道」,也是我们修道的四个过程,即所谓「见道位、修道位、行道位与证道位」。其宗旨须从四圣谛——苦、集、灭、道来说起。
为生命创新机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苦也可以归纳为三苦:身苦、心苦和境苦。
就心苦而言,由于我们的无明,对自己生命看不清楚,所以导致了心灵上、思想上的痛苦。换言之,见地不清、知见偏离、变成邪知邪见了,故学佛首重「端正知见」,唯有正知正见,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为个人的生命创新机。
小自个人烦恼的思想,大至整个时代的痛苦皆是共业,也都是思想问题。个人的思想会由病苦而产生烦恼,而整个时代的思想生病了,这时代也有苦恼了,此即佛法所云「共业所形成」。为了挽救时代,便须从「端正知见」着手,由「正见」来解脱思想上的烦恼。
显密圆通
准提法门可说从头到尾讲的都是实际的般若慧,故「准提法门」又名「大佛母准提菩萨法门」。佛母即大智慧,亦即般若,而般若又是一切法的根本母法,三世诸佛皆由般若所生,但并非有个具体的像叫「佛母」。就因为准提菩萨是修此「般若」法门而成就的菩萨故而名之。
「般若」,是八万四千法门——不论世、出世法一切佛法的最根本,所以称「佛母」。各位不可把准提法门局于密教或其它任何一个范围,因为她既是禅、是密、是净土,亦是律,可说涵盖了大、小乘、显、密教,是「大小兼蓄、显密圆通」的。这方面谈起来非常广泛,若就整个仪轨而言,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理念清晰呢?
常寂光境界
烦恼既从观念而来,就要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从我们的心地来观照。譬如准提法一开始就观想顶上二寸高处,有一梵文「LA」字,直径约一寸许、放白色光。这也是正知见的下手方便,整个身心、整个宇宙都浓缩到这个「LA」字上了。所以各位不要小看这「LA」字,那是我们生命的总代表,教我们系心一缘,定在此字上,从有相到达无相,要我们观想光明遍照自己身心、乃至遍法界。各位知道那是什么境界吗?——是无量光、琉璃光、无相光、常寂光的境界。
「LA」是文字般若,「LA」字放光,从文字到达境界,这境界便是不可说,不可说了。何以不可以说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在「LA」字的光明中,这不就是境界般若了吗?而尽虚空、遍法界既是实相无相,便是实相般若了。如此从有相到无相,即到达实相般若的境界—— 诸佛菩萨的常寂光境界中了,而那不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的国土了吗?所谓「十方国土乃同一国土」,境界皆是平等、平等的。
那么,何以释迦牟尼佛一再赞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因为极乐世界即代表一切佛的世界,极乐世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地中,离开了心地,还有什么佛法呢?若是离开心地再去求个境界,那是心外求法,偏于外道了。不从此处去体会,你的知见就歪了,错误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极乐世界即在你目前哪!
清净法身
准提法仪轨一开始,就把这个关键所在抖露出来,已经透露出本地风光的讯息了。「佛在心中莫远求」,正报、依报了无差别。
俟念毕二十一遍护身之后,此身转成金刚密身,何谓金刚?何谓密身?「密在汝边」,不要往外驰求哦!「金刚密身」!好严肃的名相呀!一般人都被名相骗去了,绑住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表征般若,所以简言之,清净法身即金刚密身。
如何是清净法身呢?——正知正见、正思维、正念。六祖告诉我们「正来烦恼除,邪来烦恼至」,邪念一来,烦恼不请自来;正念一起,烦恼也自然化掉,来无影、去无踪、亦如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通达诸法实相,烦恼当然不除自断,何须劳你多此一举呢?
无念、无相、无住
说到「知见」,六祖有所谓六字真言——无念、无相、无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各位宜把这六个字串联起来、去体会。
何谓无念?无者无妄念;念者念真如,但非什么都不想。无念为宗,宗者中也,亦即整个禅宗之中心。
无相为体,外离一切相,则法体清净,我们起心动念都有相,譬如胃不舒服,注意力就到胃部去了;当你想到一件事时,那件事的影像就呈现出来了,这便是妄想、也是妄念。有念就有相、有相就有住,能无念才能无相,无像才能无住,三者是一整体的,而「相」本身是一种境界,只不过是烦恼境界而已。
所以谈到知见,就要联想到「无念、无相、无住」。若能做到无念,则于念离念、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念在真如,念念清明,如如不动,真实不虚,如《心经》所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亦如禅宗所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无住者,应无所住。于念离念,于相无相,不思前境,念念不住叫无住。换言之,不被一切世间的对立、矛盾所迷惑。故一个人见地清楚了,烦恼就考不倒他了。
真修实证
如何才能做到真修实证呢?唯有正知见之后才能谈得上。否则,观念都不清楚、方法都错了,哪有可能证呢?修也是妄修了,则既非真「修」,更甭谈实「证」了。
「证」,是显出力量、现出成果,故实修证即如理、如实一步一步显现出工夫的征象来。谈功夫,一定要好好体会观-音-法-门。我们的色身——五脏六腑对痛苦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身与心(世法)两方面,譬如太饱、太饿、太冷、太热、病痛,以及人事上的不祥和,在在皆足以造成我们的压力和负担。
所谓「了三苦,证三身」就是要你以心理上的痛苦、烦恼证得清净法身,转化色身、变化气质,把身心的种种痛苦,一切过患都转化过来,将有漏的业报身转为圆满报身。所以拥有最健康的人,是能把一切苦受、乐受都化为乌有、彻底清净的。
一个人身体健康,势必会胡思乱想,男女感情来啦!想去玩乐啦!林林总总的妄想层出不穷。实际上,这种健康还是一种病态的健康。真健康的人,应把身心的觉受、苦乐都化掉,完全远离一切过患,能如此,则色身也庄严起来了,音色也美了,讲话非常有威仪,这才算修证功夫。俟整个色身的一切过患都转化掉,就是圆满报身了。
寻声救苦
要修得圆满报身,也须从观-音-法-门下手,用耳根去听。身体哪个地方不舒服,就听哪个部分,听久了,那部分神经痛苦的觉受自然会慢慢松放消失,此乃「寻声救苦」的道理——救拔自己身上的痛苦。当然,这种功夫需要尽其一生,或好几世的。这与个人的根器和三世因果都有关系,除非你是大修行人再来,一下就相应了,普通人是办不到的。「此身若无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神仙骨即根器,那是多生累劫培福修慧来的。简言之,障碍少了叫利根,多了叫钝根。
功夫要用得上,必须假以时日,熏习久了,你的音声自然不同,色身上的种种过患也逐渐远离,进而有修证一步步突显成果来。这就准提法而言,即「金刚念诵」。换言之,「金刚念诵」是准提法门修证的不二法门,她也有其体相用。「体」,实际上即是大般若,一边念诵,一边把身心放松、放空灵。能与「空、无相、无我」相应,当下你念出来的咒语就非同凡响了。
四加行
四大变化就是真实功夫。金刚念诵到某时候,自然「暖」相就出来了,全身软绵绵的,很舒服、很暖和,不会手脚冰冷。「暖」相是火大。接着「顶」相也出来了,等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全都到达气化的境界,色身上种种浊气也随之而化掉了,相当于道家所说的「五气朝元」。
再下去,是「忍」相,妄想可以摆得开来、切得断、放得下。像教理上说的「无生法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清净心现前,定相现前。到最后,「世第一」,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达到了世法上最高境界,亦即到了空、无相、无我的境界,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各位!要做到此境界,一定要融合见地、修证、行愿,而且缺一不可的。
普贤行愿
功夫做到某时间,往往会做不下去,为什么呢?功德不够,待人处事不圆满。一打坐,妄想就来了,烦恼也来干扰你了。所以说,行愿不可缺,换言之,平常世法上的点点滴滴都是菩萨戒哪!
行愿包括很广泛,通常称为「普贤行愿」。普贤又叫普现,普现在一切境界中,所谓「普贤十大愿」,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当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非常深邃。所以「普贤十大愿王」事实上就是做人的善巧妙用发挥到真善美的境界了。
「行悲愿」。有人说愿力发不出来,何以发不出来呢?无明把你盖覆住了,使你对佛法的见地、理念非常缺乏、智慧也不足。换言之,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晓得轻重缓急、乃至知道佛法的根本精神了,行愿就很容易发起来,他待人处事也必能谦冲自牧、进退得体,懂得称赞别人、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动了念头不对马上返观自省。见地清楚的人,也一定能随喜功德。看到别人有成就,比自己成功更高兴,远离了一切嫉妒的障碍和烦恼。
一个有智慧的人,自然虚怀若谷、处处请教他人、帮忙他人弘扬佛法,也就是「请转法轮」;也能处处请人发心种福田、做善事、起心动念都与佛法相应;则自然能「恒顺众生」,回向是一种无相布施,三轮体空,无为而为,能作到如此,当然就能「证得佛道」了。
化腐朽为神奇
再说,「道缘起」。「道」,在缘起中,也就是所谓「善了缘起、入法界、证佛道」。各位打坐只是工具之一;最主要还是在六度万行。因为学佛修道必须万德庄严,不能得少为足。
在准提法仪轨里讲到的四大变化,便是个实际的功夫境界。譬如「十方起大风轮」。金刚念诵本身即风轮、气的来往;而金刚念诵又是「观-音-法-门」,念动气动、气动念动,在念诵中不执着。什么是十方呢?十方无方,落到一个方位已经不是十方了,十方是真空妙有的。念诵时,自己在一片空、无相、无我之中。
念久了,「风融于火」,暖相出现;「火融与水」,全身逐渐清净、轻安;「水融于金刚地」,到了忘我、无我的境界、定境现前——世第一。「地上生起八瓣莲花,莲花放射七彩光明,观想自己坐在莲花上」。「金刚地」代表我们的清净心现前,代表空、无相、无我。无念、无相、无住现前。莲花即清净心,金刚地即莲花,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表法。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什么是我们的污泥呢?邪知、邪见、色身上的种种痛苦、妄念。从污泥中透化出来,化腐朽为神奇,进而得到究竟清净。
准提法门代表一切法,换言之,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准提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准提法门,她具备了非常完整的架构,可说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总纲要,仪轨即是我们修行的轨道。只要你具备了见地、修证和行愿,如法修行,毕竟可以成就。
圆觉无碍
我们禅林以「实行正道」为宗旨,事实上也是每个人修行的四个次第,所谓:
(一)端正知见,即见道位,要为时代创新机——办学院、育贤才。
(二)务实修证,即修道位,要为佛教续正脉——建禅林、纳海众。我们有很好的基地,能让更多的人来这里好好用功,为佛教培养人才。
(三)广行悲愿,即得道位,要为众生造福田——兴慈善、立文教,多做慈善事业,多办文教活动,让众生得到具体的利益。
(四)善了缘起、入法界、证佛道,即证道位。
见道位等于理法界、修道位等于事法界、行愿等于理事无碍法界,如果能证得佛道,即是事事无碍法界——则圆觉无碍矣!
污泥香里养灵珠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