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手眼


  修行人的手眼/ 释首愚开示

  关于禅宗大家都可以说耳熟能详,其中最常听得到的是所谓的「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多吸引人啊!那什么是明心?什么是见性呢?所谓明心,是明白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来是什么?本空。你要见到空才算明了心。所谓见性,是见到生命的缘起。缘起是什么?无尽法界。你要见到无尽法界才算见了性。这更难!小乘阿罗汉可以见到空性,见到空性,于一切境界可以大而化之,对事情好好坏坏能够不在意。因此一个人有没有真正见到空性,可以从他的心胸气度来打分数。你说这个人开悟了,结果他小器小量的,那怎么可能是开悟了呢?这种心说他开悟了,真笑死人了。

  阿罗汉虽能大而化之,很不容易了,可是正也因他只大而化之,只看到空,见不到法界无边之种种差别之有,未得一切种差别的智慧,不能成就如来的境界。见性的「性」是一边心、一边生,「心生」起来之意,见性那是要行者示现生起多广大无量的菩萨普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啊!以修准提法来说,明心可以说是「先悟毗卢法界」,清净无瑕。见性则是「后修普贤行愿海」,起普贤菩萨广大的愿行,展开无尽不思议的法界。前者是悟空或悟得自心本来清净,后者是你虽悟空、悟得自心本来清净,但习气妄念还是会来,除了以空和清净的体悟自觉自化外,更要靠一切的境界来磨练,经过历事炼心,对境炼心,才能证明你是否真的空、真的清净,然后看看你在你的空上、你的清净上可以成就多少美丽庄严的国土利乐众生。见到空性的明心,可以说是大处着眼,见性的起法界缘起之用,可以说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不容易,因为众生往往小里小气,小鼻子小眼睛。小处着手更不容易,因为凡事你都要能够体贴照顾得到,这心要多么慈悲、多么细腻、多么精进、多么专注、多么有耐心啊!凡夫之人难得这种好性子啊!有人能够大而化之,但失之于笼统颟顸,做事常出纰漏;有人心很细,但撒不开来,小器小量的,办起事来斤斤计较,把自己和大家搞得烦烦恼恼的,这两个极端都不可取。怎么能让人学佛啊?

  尤其以前练武功的人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天气愈热愈要练,天气愈冷也要练,最冷最热都要练,这都是借自然界环境的考验,在这个考验之中强化训练,这样对色身的转化会更快。修行也是这样,大家要尽量把握时机把身心放轻松,人事纷争、口角事非、天气冷热、烦恼病痛,这都是境界的一种考验。这也是考验我们的道心,考验我们的耐烦,这叫「藉境练心」,历事练心,很重要的转心化性关头。    注:这些关头过去了,你就上了一层,过不去,你可能退步了,再次修上行进步到这里,对不起,还是接着磨,只要你过不去,就还要磨。这从修行的小处来讲是这样,从大处讲,人生的业障磨难也如此,有人生活中痛苦受不了,想自杀来逃避,但自杀能解决问题吗?自杀了,首先要下地狱,不知经过多长时间,等你从地狱中出来后,还是要面临你现在面临的这些磨难,因为你这个业障没消啊!你还是得消这个业障啊,所以跑是跑不掉的,每个业障都是关口,都必须要过的。

  学佛人修个法,念个咒语、念个圣号是小处着手。一般人没有这耐烦,念啊念,不一会便在那边当「守尸鬼」,抓着身体的感受,什么酸啊、痛啊,什么气通、气不通啊,都来了。这是在小处上不能好好耐烦地持咒、念佛修法,正中了禅宗祖师骂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话。就此,你修行若不先称得上大处着眼,对佛法的空性有所体会,那保管你一辈子这样玩下去,永无出头之日。

  要小处着手是要配合着大处着眼的,没有能看的眼,手难做什么;没有能做的手,有眼只能干瞪眼。大家看看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修行要怎么修,不就应该已经清清楚楚地了然于胸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