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想: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沈嘉禄的新世界


  把时间、空间以及真实社交圈联系起来的网络社交,可以将人的思想、生活、以及社交关系都一一透明在开放的公共平台上。在这里,人们分享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欢乐瞬间,也可为思想得到共鸣而兴奋,为找到了一个良久未曾谋面的友人而惊喜。透明之下,收获颇多,但过度透明之后的不安全感和被绑架感也成为隐忧。 文 陈筠 图 施培琦 陈筠
 

沈嘉禄/50后/资深媒体人
  社交网络,浓缩了交流的内容,可以穿越时空,拉近我和很多友人的距离.譬如尔东升,陆集,我们住的不远,但平日里很少想到主动见面.有了社交网络,比打电话还方便,大家你私信我,我私信你,沟通相当的顺畅与便利。      网络社交,在以前,是新潮年轻人的玩意儿。但今天,更多的资深权威人士,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席卷了进来,并一发不可收拾。
  沈嘉禄这个资深媒体人,平时是个喜欢收藏、美食、写作的充满了文艺范儿的人物,这一次,也突然被朋友们拖进了这个全新世界。
  “我原本是不想玩的,但身边的朋友们都在玩,大家都在邀请我,好像我再不玩,就与大家脱节了。前些日子,我就注册了。”沈嘉禄对记者坦露,“其实一开始,还带着来搜集信息的私心。我要写作小说,这里活跃着各个阶层的生活气息,讲述着自己的生活状态。我可以从这里撷取写作的素材,并保持与社会的接触与交往。”
  一接触,就发现爱上了这个世界。网络社交,让沈嘉禄感觉大众的世界与自己如此之近,这里的信息瞬息万变,而且在网络社交的平台上,大家的话语权都是平等的。“不管你的身份,还是其他。”
  沈嘉禄喜欢在这里辨析新闻的真伪,“在这个新闻资讯发达的世界里,往往比媒体拥有更多的消息人士,很多事件,媒体还在外圈到处打转呢,内部人士已经爆出了黑幕。”他说,更多的人提供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媒体人的思路有很多的借鉴。
  沈嘉禄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发言还不多,他自己也并不想朝着“意见领袖”的方向发展。“我的粉丝刚刚超过四位数,我并不想吸引更多的粉丝。我喜欢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和大家交流正在看什么书,有什么好的音乐、美术、收藏上的发现与心得,交得更多的朋友。”
  采访中,有朋友为沈嘉禄送来了他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推荐的陈巨来先生的《安持人物琐忆》。来访者正是陈巨来的外孙。
  沈嘉禄说,这个平台让思想交流更顺畅与方便,碰撞出一朵朵的火花。他说,自己对公共事件发言并不多。记者看到,沈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发言,主要也集中在阅读、音乐、收藏、美食等方面。他曾在一个关于“沪方言”的争论中说,“不要太激动,其实每种方言都有局限性,沪方言用来表达政治性的话题,可能令大家不习惯,不如普通话有力而强大,你再用苏北方言来表达这个题材呢,同样会出现搞笑的效果,这不是鄙视方言,而是思考方言进入文艺样式时的多种可能性。”沈嘉禄告诉记者,网络上很多发言往往越是带着情绪,就越有很多人转贴评论,而对事物有更多的专业研究,就越不会被情绪性的感情所困扰。
  但这不表示他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思想和观点。他同样对圈子里的一些陋习直言不讳,“考美院最大的好处就是认祖师爷,拜山头,日后混在江湖时就有了底气。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必进美院的,艺术这档事,最关键的是天分,没有天分,就快去干别的,省得浪费时间。学音乐尤其如此。”

  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大众表达?
  沈嘉禄:这样一种表达,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有着推动的作用。现在的中国状态时是围观,大家在围观中发表意见,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公正,公民的热情正在被调动。虽然这个过程中间,会有偏激,就如同民主走过的道路,有曲折,并不那么美好;但观点也好,判断也好,都会越来越明晰。一个拥有开放心态的社会,本身就是进步的标识。

我的梦想我的家,缤纷生活尽在摩研E生活。(上海生活社区)

上海论坛 摩研E生活 闵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