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次由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件,举世瞩目,地震海啸的画面触目惊心,与电影《2012》的惨烈场景不相上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些都无不提醒着我们,人类何等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又是多么的渺小。
通过日本的灾难,各国都进行了反思并展开热烈的讨论,主要话题是继续核发电,还是关闭核电站?真是众说纷纭。不过,当谈到这次灾难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时,经济学家基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日本自20年前经济危机,至今已失去了20年,目前依然在挣扎中,这次大灾难将至少损失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日本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复苏无望,再倒退10年。
而有一派则不这么认为,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称,如果日本能够控制核泄漏,对其经济可谓坏事变好事,日本经济的衰退将是短期的,从第三季度开始,日本的GDP会大幅上升!因为日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复被冲毁的城市,这将刺激日本经济全面复苏!
如此的论调乍一听,给人的第一反应,即以后哪个国家需要GDP大幅增长,只需炸毁几栋建筑,摧毁几座城市即可……这不是挺荒谬的吗?不过,再仔细一想,可不是吗?GDP不就是这样计算的吗?
其实这来自于所谓的“破窗理论”。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法国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的书里,他假设有人人砸碎了理发店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店老板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因为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出商机,而玻璃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于是,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
结论是: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因此,所有灾难都可视为一个增长机会。
谈到这儿,大家是否已经明白了GDP有多么不靠谱了吧。事实上,GDP的误区远非“破窗理论”可以涵盖。
再讲一个听来的笑话。在巴黎一个研究GDP的年会上,经济学家聚集一堂。休会时,美国的甲教授和英国的乙教授在大街上散步,赫然瞧见地上有一堆狗屎。甲教授说:“仁兄要是吃一口狗屎的话,我就给你100万。”乙教授反问:“真的吗?”
“那当然!不过,我要看你吃下去,”甲教授说。
没想到乙教授真的趴在地下吃了一口,眉头一皱,咽了下去。甲教授大惊失色骇然不已。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便只能开了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给了乙教授。可乙教授拿到支票并不高兴,他心想,这要是传开去我吃过狗屎,岂非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见甲教授一脸的后悔,就说道:“这样吧,你如果也吃一口,我也给你100万。”甲教授听罢也毫不犹豫地吃了一口。乙教授也当即给他一张支票。然后两人发誓保守这一秘密。
两人在走回宾馆的路上,还继续谈论着这件事,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在前10分钟里,我们创造了200万美元的GDP。”
这个笑话虽然夸张,却形象地点出了GDP的某些误区。
有时,高GDP所体现的实际是一种低效率和浪费。比如GDP忽略了对商品质量的考量。人们可能一遍又一遍地购买低价、低耐用的商品,而较少购买贵重的高耐用商品,因此货币价值体现在第一种情况的比率,要高于第二种,因此而低估了真正的经济增长。举例说,今天的电脑比以往更便宜,功能也比以往更强大,但GDP却只按货币价值来计算相同的产品,而忽略了商品质量改进后新产品的价值。事实上,新产品的推出也难以准确地衡量 GDP,尽管新产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
再说了,GDP从来不衡量增长的可持续性。比如一个国家可能因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实现了高增长,或因为投资错误分配,使GDP高速增长。例如,大量的磷酸盐矿床,曾经使瑙鲁成为地球上人均收入最高的人之一。然而自1989年瑙鲁的磷酸盐耗尽之后,他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而估算GDP增长的主要问题,是货币购买力在不同商品所占的不同的比例。当 GDP的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贬值之后,GDP的增长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取决于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减去相对比例GDP贬值的数字而决定。打个比方,在过去的八十年间,如果以马铃薯的购买力来衡量美国的人均 GDP,并没有显著的增长。但如果以鸡蛋的购买力来计算的话,就增长了数倍。为此,经济学家通常使用不同的商品篮子来比较不同的国家。
另一个计算GDP价值的错误,是来自存在于跨国界商品质量的差别,哪怕经过购买力平价的调整。因为在比较跨国购买力时,会出现寻找类似商品篮子的困难,使这类调整具有汇率的争议。例如,生活在A国人民消费梨子的数量与B国的人相同,但A国的梨子比B国的更清甜。这种材质的差异决不会出现在GDP的统计数字里,尤其是住房,是不可能放在世界市场上做交易的。因此,跨边境转让定价的贸易,就有可能扭曲进出口贸易的真正价值。
最最重要的一点,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给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也没有计算在GDP之内。由于GDP夸大了对经济福祉的计算,忽略了外在性的损失,在高度依赖资源开采的国家生态足迹里,其GDP和GPI之间的差距可能非常大,比如清理漏油的费用被包括在GDP的计算之内,但环境恶化的成本却并未计算在内。比如日本今次的核泄漏事件。
另外GDP的计算,还包括不产生净值的变化或灾难造成的重建数据,例如战争或自然灾害的重建,提高了GDP的经济增长率。比如日本的地震海啸,就在此列。
而清朝时我们是GDP的第一大国,从1700年到1820年间,GDP更曾一度占全球32.9%,几乎三分之一!即使在抗日战争之前,我们的GDP也远高于日本,显然是大而不强;而美国上个世纪大萧条的真正复苏,其实是二战之后,因欧洲被打成了废墟,美国成了世界工厂,美国的GDP才上升至真正创造财富的体现。
因此,GDP的计算方法显然缺乏完整性,不能准确体现出是否真正创造财富;而且,一个国家的高GDP增长,并不能代表国家的真正强大。这就是以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