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序列来看,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指数及排序结果如表
很赞同这个排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提出了“生态文明指数”(ECI)的概念,对我国地区生态文明水平进行了科学测算和深入分析,披露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其本质就是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这个排名对各省市是鞭策,也是期促进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一个新的观察与考核体系。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很多环保措施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2005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高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以生态有效的方式满足人的需要。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型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生态效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是衡量这种转变的程度,即以消费最少的资源和最少的环境代价来获取更大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可以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本研究组用生态足迹这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方法来测算。
通过测算,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如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天津、广西、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湖南、(以下为全国平均水平线下)湖北、海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山西。我国生态文明水平较高的集中连片地区包括四块,即:京津地区、黄河下游沿岸地区、华东华南沿海及江南丘陵地区、川渝地区。其它地区生态文明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升华
中国各省、区、市,哪个生态更文明?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