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盐的那些事儿


古语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中国,食盐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交换流通物品的历史相当悠久。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乳,煎成盐,顏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后世尊崇其为“盐宗”。“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随着制盐规模越来越大,食盐的生产逐渐脱离了村落的手工业者经营,实现了商品化生产。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改革家管仲为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改革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方式,实行了“官山海”的政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铁专卖制度。不要小看这个“官山海”政策,它可是很有玄妙的。 “官山海”中的“山海”,主要指藏于大海中的食盐和藏于山岭中的铁矿两项重要资源。

所谓“无盐则肿”,“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铁又是百工之工具。对这两种生活和生产必需品,由国家统一管理销售。在销售时,提高盐的价格,把国家的财税悄悄加到产品的价格中,使得由于征收直接税而引起的人民的不满情绪得到缓和。“官山海”其实就是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实施食盐和铁器的国家专卖。

赋税是任何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而赋税征收的方式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聪明的管仲给齐桓公谋划出一个即能征收到大量的赋税,又不至于引起人民不满情绪的良策,盐是一定要吃的,铁器也是一定要用的,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纳税于无形。“官山海”政策可以说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既然是个妙计,自然会得到传承,管仲首创的盐业专卖为汉武帝所继承与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食盐的生产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大进步。井盐开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专卖制度也实现了由直接专卖向间接专卖为主的变革性过渡,出现了若干新的政策和专卖运行方式。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政陷入困境,实施“榷盐法”,由官府垄断食盐价格,盐利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明早期和中期,实行“开中制”和“折色制”,商人只要用粮食、或用银子就可以换取盐引,而在清代中期,当纲盐制变为票盐制,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盐业时,盐业的市场结构又回归到完全竞争的时期。

纵观历史,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对盐业的垄断都是为了保证税收,盐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话说时间到了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啦。我们的盐业不搞垄断了,搞专营。什么是“专营”,是指“某种产品的市场销售是由政府指定的唯一厂商来执行,其他厂商不得介入的市场格局”。你要问,这专营咋看着跟垄断差不多捏?这个,其实大家都懂的。今天人们更多的使用“国家垄断”或“合法垄断”来指代“国家专营”。

关于盐业是否应该实行专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的《盐铁论》就对此展开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以财政官员主张专营而结束,其主要理由也是从考虑增加税收的角度出发。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实行盐业专卖制度呢?

目前,我国盐业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食盐专营企业,从事食盐批发业务,通常挂盐务管理局牌子,实行政企合一;另一类是制盐企业,体制形式多样,大多为国有企业,隶属各地方政府部门。我国现行的盐业专营制度里,盐业的运作是在各地区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由政企合一的盐务局以及盐业公司组织实行的。而盐务局和盐业公司都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自己人管自己人,有意思。
1995年,我国开始强制施行“食盐加碘”。卫生部公布的数据说:“碘缺乏和碘缺乏病 (IDD)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有118个国家存在IDD公共卫生问题 ,15 .7亿人口受碘缺乏的威胁 ,有 6 .5亿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甲肿 )病人 ,112 0万地方性克汀病 (地克病 )和 4 30 0万患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者。我国缺碘病区波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病区人口4.25亿,占世界病区人口的40%。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碘缺乏国家。”

这里用了一个词,叫病区人口,指的是生病患者所在的这个地区的人口,就是比如河南省有3个人得了碘缺乏病,而河南有一亿多人口,那么河南的病区人口就是一亿多,而不是3个。这下明白了吧,虽然这个“病区人口”的说法显得不伦不类的,但是总归给加碘,找了个看起来名正言顺的理由。
只不过,这一制度原本是要求“区别对待”的,即高碘地区还是要供应无碘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几乎变成了“一刀切”,不管你缺不缺碘,统统只能吃加碘盐。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往一吨盐里加碘的成本大概是20—28元,可是这加过碘的盐,身价可就不一样了,盐业公司从制盐企业购盐的平均价格为400 元/吨到500元/吨,加过碘之后,盐业公司平均批发价格为1500元~2000元/吨,整个批发销售环节的价差高达4倍啊。盐业公司不是傻子,当然乐意卖加碘的盐了。加碘之后,盐的利润就丰厚了许多,几千年前管仲的妙计在专营的催化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眼下的食盐专卖是一个典型的政企不分体制,盐业公司与盐务管理局,基本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政企不分、高度垄断的盐业专营体制无疑使得盐业公司在市场机制中既充当了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员的角色,这样的监管,何来安全?过高的垄断价格正是导致私盐泛滥的诱因啊。在这个暴利驱动下,甚至有盐业公司内部知法犯法倒卖“私盐”。

若把专营变为专管,垄断变为市场,似乎更能解决这一问题。损害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获益的却是大多数。盐的问题,说到底仍是老生常谈的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