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车令凸显教育管理的消极和疲态


  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在当下南京的部分高校中,正在受到管理者的排斥。

  “凡是两个轮子的车,不管谁骑在上面,都不准进校!”颁发这个禁令的,不是南京的中小学,而是该市的部分大学。这其中,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就站在这一禁车令的风口浪尖上。

  来自扬子晚报的报道称:众所周知,偌大的大学校园里如果没有个“脚力”,每天走起来也是个折腾事;但繁杂的“交通工具管理”又让不少高校的保卫处伤透了脑筋,于是干脆一刀切禁行自行车。

  不过,硬压下来的规矩,显然难以服众。近日,南理工紫金学院的学生就在网上发帖质疑“为何允许老师开车,不许学生骑车?”而紫金学院校方也给出了解释:学校里禁止骑自行车是出于维护校园整体氛围考虑。紫金学院的院长陆健给“氛围”做了两点注释:其一,学校里的自行车越来越多,有不少学生开始“闹情绪”,认为上下课时路上太过拥挤;其二,自行车堵塞了消防通道,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其实用膝盖想一想都能发现,陆健的这两点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基本上属于胡说八道。

  首先,颁布禁车令的大学能否明确地回答清楚这样三个问题:一,谁有权力发布这样的禁车令?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只负有办好大学责任的校长,有权力发布这样的禁车令吗?二,如果校长真有这个权力了,那么为了“氛围”,大学校园到底是该禁机动车,还是禁自行车?三,所谓的消防通道,到底是一条道,还是一大片校园?难道消防通道可以随意划定,指鹿为马?

  其次,校园该用什么样的思维去管理。自行车堵塞消防通道,或许有这种现象存在。但,这就成为禁车令出台的理由吗?校长的轿车在街上跑,会给城市添堵,试问交警可否以这个理由,禁止校长的车在城市的马路上通行?大学管理者的管理智商和逻辑判断不如交警,可叹。

  一个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学校园那么大,各种教与学的任务那么重,师生在校园里经常会因为各种公开课不在一个教学区域而来回奔走。在近乎“赶场”的情况下,没有了自行车这种简单便捷的交通工具,师生计将安出?

  自行车在全球都是公认的低碳节能、骑乘便捷、物美价廉而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代步工具。在全球自行车大举回归城市人们生活的背景下,禁车令这种简单粗暴、因噎废食、逆潮流而动的管理方式,和当年鲧用堵的方式治水的逻辑一样,注定要失败。

  从禁车令这个角度看过去,我们会发现如今中国校园里的许多规定,都带有简单粗暴、违反人性的意味。比如小学生下课不能在走廊里说话,午休时不准进校园玩耍;中学生不准交异性朋友,不准穿奇装异服;再说大学生的学业潜规则,无论是实验、考试还是毕业论文,都要有标准答案,都要有导师的认可。从这些现象说开去,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教育管理已经呈现出显著的消极和疲态,这个日趋功利化的体系,正在消弭师生们的个性和斗志,阻碍他们求新求变的精神,打压他们本该激情迸发的创造力。

  从智慧的角度说,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只喜欢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这堪称只有智而没有慧;从教育的理念上说,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只追求各种功利化的教学目标而忽视百年树人的教学理念,堪称只有教而没有育;再从管理的逻辑上说,学校的各级管理者只满足自身的管理之便,制订规则时高高在上、简单粗暴,而不考虑师生在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愉悦感,这是典型的只有管而没有理。

  小小的禁车令,凸显校园管理的大问题。从禁车令这个狭小的管道看过去,我们认为: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该深刻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