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湖轮胎被央视在3 ·15晚会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近期随着锦湖负责人的道歉及召回表态,事件有平息之势。反思整个事件,除诘问锦湖外,还有诸多方面难辞其责,消费者关心的也不仅是目前使用的存在隐患的轮胎是否将被召回,而是更关心如何避免这种“问题胎”流入市场。
首先,曝光一方称锦湖轮胎在正常生产标准外,执行另一套生产标准,采用标号为3350的返炼胶代替了1350的原片胶,这些产品出厂后,标准原料中返炼胶的比例未达标。那么,中国市场的轮胎标准究竟怎样?是否符合目前汽车的发展形势?如果改进甚至出台新的行业标准,对这里领域的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影响有多大呢?
目前中国的轮胎标准依然沿用1997年版本,而原化工部橡胶司于1991年5月制定的《子午线轮胎工艺技术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胎面压出工艺中返回胶均匀掺用比例不大于20%;胎侧胶、胎肩垫胶、三角胶压出工艺中返回胶应按胶种不同分开回炼,出片后掺用,掺用比例不大于20%。”,这一规定距今整整20年之遥!当时汽车使用轮胎绝大多数为斜交胎,子午胎仅有100多万条。以10余年甚至20年前的标准和规定来检验今天的企业,“前朝剑斩本朝官”本身就值得存疑。
如果新的行业标准出台,是否会对国内轮胎企业产生影响呢?据了解,目前国内轮胎企业超过360家,其中290余家属中小型轮胎企业,年生产轮胎4.43亿条。这个数字可以与锦湖2005-2008年售出的7000万条轮胎做个比较。如果因锦湖轮胎事件出台新的行业标准,必然提高轮胎业的“入行标准”。中小型轮胎企业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行业入行门槛过低导致了企业数量的庞杂、产能的过剩进而推高了生产成本,反过来让“返胶胎”得以大行其事,而用来制约“返胶胎”使用的却是一个过时的行业标准...
正是一个本该早就出台的、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却严重的滞后了,而监督这一切的部门在哪里?!锦湖事件,说到底是因“缺席”而导致的人祸。如果这一标准依然缺席,就很难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中小轮胎企业,新标准出台的“阵痛”又有谁来承担呢?(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