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和移动化使平板显示无处不在!
以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俗称液晶面板)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已经成为与半导体芯片一样重要的基础电子器件,广泛地应用于从手机到电视机的各类产品中。
中国在液晶平板显示领域是落后者,当大尺寸液晶显示器全面替换传统CRT(显像管)的时候,中国作为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国和液晶电视的主要市场,却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对液晶显示屏的需要。
如果不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中国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就只能保持着低附加值组装的性质。
从2003 年起,若干中国企业进入了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并建设起5 代线。由于5 代以下世代生产线的产品不能满足电视屏的需要,所以国内各方一直希望能够引进6 代以上的“高世代”生产线。但是,直到2009 年夏天,国外企业一直封锁技术,拒绝向中国转让高世代生产线。
时至2009 年夏末,风云突变!国外企业一夜之间转变态度,争相要在华设厂。国内出现一股“液晶热”,各地争相上马液晶面板生产线。据媒体报道,各地计划准备上马的7.5 代以上生产线一度达到8条,总投资预估超过2000 亿元。可是,目前全球运行的7.5 代以上生产线总共也不过12 条。
石破天惊,中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战略和政策问题仿佛从天而降,紧迫且突出地摆在国人面前。
迄今为止,中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尚无明确的长期战略,更没有举国的共识。这是因为,中国在这个领域处于不发达状态,国内产业界、政府和社会都不太熟悉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性质和特点。
好在中央政府在2009 年初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己把平板显示器列为支持重点,最高层已经意识到“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然而,中国究竟如何发展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体战略思路上却并未清晰。
更可怕的是,由媒体所传播的流行性思维仍然是传统的引进生产线观点。明显误导!
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中国能否抓住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机遇。
由此,讨论并明确中国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原则,不仅事关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更关系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课题小组历经18 个月的研究表明:2009 年夏末触发“液晶热”的直接原因,是进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中国竞争性企业开始了基于自主能力的扩张。因此,研究“液晶热”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控制投资项目数量,而在于中国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三高产业”的未来之路:国家如何以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扩张的方式,把握这个对中国产业升级关系重大的历史机遇。
彩电工业创造性毁灭
对于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战略性,中国工业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是从一场危机中警觉的。因为在5 年前,一度称雄世界的中国彩电工业遭遇了一场技术替代危机。
从1980 年代初到1990 年代中期,中国在CRT(显像管)电视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建立了“整机组装—彩管—玻壳”的完整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较早实现了市场化竞争体制的中国彩电工业,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庞大国内市场等优势,发展出规模经济,以价格优势赢得国内市场,并进入国际市场,一度在产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世界第一。
中国彩电工业发展史,曾经被广泛认为是“以引进技术来发展工业”的一个成功范例,也似乎印证了“比较优势论”的正确性。但是,这种“正确性”的“脆弱性”在于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条件:技术不再变化。
在进入21 世纪的短短几年之后,中国彩电工业就遭遇到一场“创造性毁灭”所带来的危机:以液晶面板为主的平板显示器对CRT(显像管)的技术替代。
液晶平板显示彩电,从2003 年起在国内市场上初露端倪,到2008 年在销售量上决定性地超过CRT(显像管)彩电。也就在5 年间,其替代速度之快令中国工业的决策者们措手不及!(见图1)
更为严重的是,液晶平板显示器对CRT(显像管)的替代使中国彩电工业再次陷入对国外核心元器件的高度依赖:中国花了20 余年时间,将彩电工业价值链的95%在本土生成;但是,由于CRT(显像管)被液晶平板显示器所替代,中国彩电工业价值链的80%再度转移到国外!
技术替代颠覆中国彩电
这场技术替代,使中国彩电工业在过去20 余年里发展起来的“优势”,一夜顿失。其标志有二:一是中国彩电企业重新受制于国外液晶面板供应商,并因此被大幅压低利润。二是在CRT(显像管)时代被中国企业压低了市场份额的外国品牌彩电,进而凭借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再度扩大中国市场份额(见图2)。
值得痛思的是,当液晶平板显示器对CRT(显像管)的替代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中国工业的决策者们却普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至少是低估了替代的速度。当外国企业纷纷处理掉CRT 电视的生产设备时,一些中国企业却认为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会,狂购生产线以扩大生产能力,导致始料不及的不利后果——
2003 年底,国内最大的玻壳生产厂河南安彩集团斥资近5000 万美元买下美国康宁公司余下的全部9 条玻壳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尚未安装完,安彩就已经由于产品市场萎缩而巨亏。
2004 年,TCL 集团收购欧洲汤姆逊的CRT(显像管)彩电业务,导致集团数年的亏损。
2004 年9 月,国内最大的彩管企业彩虹集团投资6 亿多元引进日立技术,上马超大屏幕彩管项目。这个不成功的项目是彩虹由盛及衰的转折点,导致过重的资金负担。
2003 年前后,南京与飞利浦合资的华飞买下台湾飞利浦的9 条旧线。但需求急剧下降,整个项目彻底荒废。
液晶平板显示器替代CRT(显像管)的风暴迅速摧毁中国彩色显像管工业。中国建立的八大彩管厂——咸阳彩虹、北京松下(合资)、深圳赛格三星(6.81,0.00,0.00%)(合资)、深圳赛格日立(合资)、佛山汤姆逊(合资)、长沙LG(合资)、南京华飞(合资)、上海永新(合资),在平板显示器的冲击下,到2007 年走向消亡。
2007 年7 月19 日,深圳赛格日立宣布全面停产。
2007 年12 月,上海永新倒闭。
2010 年1 月,华飞大部分厂房退出彩管生产,寻求招商合作。
2009 年10 月,北京松下停产。
2008 年10 月,湖南LG 曙光全面停产。
2006 年第四季度,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彩色显像管企业咸阳彩虹,再次出现亏损。面对严峻形势,彩虹集团提出企业转型。
短短三四年时间,一个庞大的产业灰飞烟灭。更为悲惨的是合资企业在技术替代过程中的行为:外资先是把其在本国原有的彩管生产能力转移到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这让不少中国人产生“国际产业转移”的幻觉;继而,在CRT(显像管)市场萎缩下撤资而退,从未在新型显示技术方面做过任何努力,留下的只是废弃的厂房和下岗职工。
深圳赛格三星的中方高管们早在2003 年就意识到CRT(显像管)市场会被替代,便希望从合资韩方的三星康宁引进TFT 玻璃基板技术,但被拒绝。三星后来在大陆建液晶模组生产线时选择单独设立公司,没有和赛格三星合作。但是,当三星关闭在新加坡的CRT(显像管)工厂后,就把三星的全球CRT(显像管)业务全部收缩到深圳赛格三星,直到拧干了毛巾的最后一滴水后撤资了事。
只有松下这样较有社会责任感的著名公司采取体面的做法:在松下彩管停产之后,松下提出与京东方在原厂址立一块纪念碑,告诉后人双方曾经在此合资。
在中国的“八大彩管厂”中,惟一在新型显示器领域还能做出努力的企业,恰恰是没有合资的彩虹集团!
“三段式”逻辑的悲殇
技术变化本来是一种常态,是现代工业发展中不变的变化。个别企业因技术变化而发生兴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在液晶平板显示替代CRT(显像管)的过程中,包括核心元器件工业在内的整个中国彩电工业却完全没有应对能力,沦落到必须再次依赖从国外“引进技术”才能维持生存的境地。
如此规模的工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堪称“悲殇”!。
这场技术替代危机,令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技术政策。改革开放30 年间,中国工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形成了一个“三段式”逻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国产化→达到自主开发目的。
经过30 年的实践,“三段式”逻辑又形成“三范式”现象——
1)中国企业成为外国技术供应企业的依附者——典型的是轿车工业。中国轿车工业从1980 年代中期走上合资道路,通过合资“引进”外国企业设计的车型,进行“国产化”生产。但是,尽管政策目标是要走向自主开发,可在组装外国车型和自主开发之间始终横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且越来越大。只是在最近十年间,随着市场开放而在“体制”之外出现了自主开发企业之后,中国轿车工业才出现了走上自主开发道路的可能性。
2)中国企业成为“一时一地”的主要角色——典型的是彩电工业。与轿车工业不同,彩电工业较早地形成了竞争性的结构,致使那些能够通过生产和管理上的创新而利用成本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的中国企业成长起来。除了海信之外,今天主导了这个工业的龙头企业——长虹、康佳、创维、TCL、海尔等都不是1980 年代的所谓彩电“定点企业”。尽管这个工业一直在“核心技术”上没有完全摆脱对国外的依赖,生产终端产品的中国企业也仍然在1990 年代中期之后赢得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但是,正如彩电工业遭遇替代危机的事实所表明的那样,即使是在中国企业已经能够占据主要角色的工业,一旦遇到重大的技术变化,它们仍会陷入困境,甚至回到原点。
3)中国企业因“另类”而另辟蹊径修成“意外之果”——比较罕见的是中国电信设备工业。中国电信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主管部门同样遵循“三段式”逻辑,经历了大规模进口国外程控交换机、合资生产以及模仿开发等阶段。当这个工业仍然沿着“三段式”道路蹒跚时,业外的郑州通信工程学院却于1990 年代初开发出来中国第一个万门程控交换机——04 机,并从1994 年开始大量进入市场。发人深醒的是,04 机不是“技术引进”的结果,而是计算机研发项目技术能力向通信技术的“溢出”。04 机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直接导致“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的崛起,打破了“三段式”路径。
中国工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一个重大主题:主导中国产业技术政策思维30 年的“三段式”逻辑是错误的。
首先“三段式”逻辑完全忽视了自主研发对于学习外来技术的关键作用。“三段式”逻辑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惟一的技术来源,不积极倡导和鼓励自主开发,自以为可以通过购买和使用就会自动掌握“技术”。但30 年实践证明,中国没有一个工业能够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国产化”的阶段走到“自主开发”的阶段。自主开发的能力只能在自主开发的实践中生成和成长,不可能在使用外国技术的过程中获得。
其次,“三段式”逻辑完全忽视了技术变化的可能性和常态性。这种政策思维暗含着一个前提:外国的技术一定先进,而中国的技术一定落后。因此,“三段式”逻辑的全部内容就是以引进现有的外国技术作为发展工业的途径,并以实现对这些技术的国产化作为政策目标,却从来没有给技术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技术变化留下思考空间。这种思维从政策上就排除了中国工业通过技术创新进行竞争的选择,而把价格和成本的竞争当作惟一的手段——静态的“比较优势”。
然而,正如熊彼特的著名论断所言:“在资本主义现实中,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竞争(即价格竞争)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来自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型组织的竞争(即创新竞争)。这种竞争比起另一种竞争更有效力,就像大炮狂轰与徒手推门之间相比……”因此,中国彩电工业遭遇技术替代危机的经验,无非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三段式”逻辑的荒谬。
“三段式”逻辑是直线式思维,其要害在于把技术看作是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自由移动的物品,无视技术能力只能来自学习过程,由此排除了自主从事产品和工艺开发对于掌握技术并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反而因为看不到自己能力成长的前景而产生了只能跟随的宿命错觉。
三种极端流行的错觉
历史教训必须汲取,因为这对于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战略是关键性的。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彩电工业遭遇的技术替代危机,已经使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重要性得到普遍共识。但是,决定中国液晶平板显示产业这种高技术产业前途的重大战略并未解决。时至今日,在关于如何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问题上,经过媒体放大并广泛流行的看法仍然延续了“三段式”逻辑,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一种很流行的看法是把中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希望寄托在国外转让生产线,甚至国外企业在华设厂上。这种看法与当年主张通过“引进技术”发展轿车和彩电工业的思路没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以仍然不能解释从购买生产线转变成为主动参与技术进步的机制是什么。
有一种看上去与上述流行看法截然相反的“激进”看法:因为境外企业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中国,所以引进(任何一代)生产线都必然意味着落后。这种“愤世嫉俗”的看法的荒诞在于,寄希望中国可以“无中生有”地突然出现世界领先的技术,而没有指出在液晶平板显示技术的源头只能来自国外的条件下,中国发展这个产业的现实途径是什么?
还有一种看上去是“跨越式”的观点:由于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已渐成熟,所以中国已经没有赶上或超越的希望了,中国应该跨过TFT-LCD 的阶段去发展更新的显示技术,如LED 或OLED。其实,这种看法完全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产业基础,忽视了缺少了TFT-LCD 产业基础也不可能在更新的显示技术获得成功。其意想天开之处是,从零开始,不学走,先学跳,从零到二省略一。
上述三种看法,殊途同归于把技术等同于有形设备或产品,并因此而在思维中缺失了“能力”、“学习”、“知识积累”等对于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只不过是直线式思维的不同表现而已。
面对液晶平板显示产业这种技术进步速度极快的工业,如果在其发展上采取直线式思维,就会导致思维混乱。这些混乱在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比比皆是。
中国应该如何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政府如何做才能避免重蹈“三段式”逻辑的覆辙,并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具体也更紧迫的问题是,政府如何才能把握住目前中国在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上出现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彻底弄明白三个主题,并以此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的纲领。
从后进者成为竞争者
第一个主题:作为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后进者,中国企业必须从学习吸收外国企业已有的技术为开端;但是,中国企业若想在这个产业中成功,就必须从接受外来技术的后进者成长为塑造技术进步轨道的竞争者,而决定这个转化的关键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生成技术能力,并以进取性的投资战略促进能力的不断成长。
中国作为后进者的事实,意味着进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中国企业必须以接受外国已有技术为起点,其原因不仅在于技术“成熟度”,而在于左右市场需求的主导技术轨道和竞争标准(如价格、性能、质量等)已经形成,难以存在“另辟蹊径”的市场空间。但是,如果中国企业仅仅停留在跟随者的状态,依靠外国企业转让生产线来实现技术升级,就不可能在这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中站住脚。因为在这个产业中,市场份额和利润是由领先者所左右的,跟随者只能处于边缘地位,而且随时可能被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淘汰。
由此,进入这个产业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一把利剑的锋刃:要么最终挤入领先者的行列,要么最后被淘汰出局,没有机会让中国企业可以长期维持于中间状态。不败而胜的惟一出路是,学习外来技术形成自己能力,以不断成长的能力去参与技术变化的进程。
从后进者转化为领先者是可能的!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史本身已经足以证明。因为发展这个产业的关键是掌握可以驾驭技术进步的能力,而不是拥有某一代生产线。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历史规律已经显而易见:除了作为产业化先驱的日本企业之外,所有成功的后进入者都是从掌握低于当时最先进水平的较低世代线为开端的。例如,韩国三星和LG 于1995 年以分别建成2 代线而进入该产业时,日本企业已经建成了当时代表最先进技术水平的3代线;当1990 年代末,台湾企业通过以建设3 代和3.5 代线进入时,夏普和LG 已经建成4 代线。
这个产业规律所反映的实质是,后进入者在进入这个产业之后站住脚并开始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进入时的技术水平,而是对技术能力的掌握。
一旦通过掌握较低世代线技术而建立起学习基础,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就取决于能否始终贯彻一个进取性的投资战略。在这种条件下,后进入者切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最初技术水平并非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能力以及由投资战略所决定的技术能力成长速度。
曾经在技术水平上落后的韩国L G 和三星,在2003 年以“反周期投资率先建设5 代线”为转折点,一举在各个方面超过了日本企业。即使是最初仰仗日本技术转让的台湾企业,也因为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投资战略而在规模上超过了日本液晶产业。
中国企业的经验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请看下文“京东方案例”)。当京东方于2003 年通过跨国并购进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后,它没有坐享被收购的韩国企业的利润,而是利用收购来的技术资源在国内建起5 代线。京东方以北京5 代线为学习平台,发展出来目前向高世代线挺进的能力基础。
发人深思的是,京东方曾经因为只拥有不能经济切割电视用液晶面板的5 代线而饱受嘲笑。嘲笑者的理由无一例外地把希望寄托在外国企业能否转让高世代线上。但是,2009 年夏季,当中国媒体欢呼南京项目(夏普6 代线)是外国企业第一次向中国转让5 代以上的生产线时,京东方的6 代线已经开工数月。当众人把建立珠三角液晶基地的关键看作是如何引进7.5 代线时,京东方的8 代线已经上马。这个事实所证明的是,从较低世代线进入的京东方一旦掌握了技术能力,会以远远超过依赖引进的速度,推动中国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技术进步。
从不存在“跨越式发展”
第二个主题: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技术进步的产业基础。具备“产业基础”的标志是,中国能否在该领域成长起来向竞争性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赢利的企业。因此,中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机会,取决于是否在该领域出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由于技术进步的连续性、累积性和互补性,所以一个国家若想在相关领域仅有科研活动而不具备产业基础,就无法获得技术能力,也无法保持技术进步。
近一段时期,韩国三星带头在中国市场上炒作LED 电视,其实不过是以LED 为背光源的TFTLCD电视——还是液晶电视。即使是业内公认最有潜力的新型OLED 显示器,其70% 的技术与设备与TFT-LCD 相同。因此,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就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基础,它的技术能力是研发这些更新型显示器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没有在TFTLCD领域的产业基础,中国不可能在新型平板显示器技术上赶上先进水平。
产业基础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还可以由液晶平板显示产业与半导体工业的联系所证明。事实上,TFT-LCD 中的TFT(薄膜晶体管)就是半导体产品(集成电路),所以液晶面板制造工艺的前半程是半导体的制造工艺。从工业史的角度看,平板显示技术是绵延了半个多世纪的半导体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普遍应用,才产生了“显示无处不在”的需要,也才因而产生了研发平板显示技术的动力。
中国大陆在发展平板显示方面的落后与半导体工业的落后直接相关。那些以为可以跨过产生新技术的产业基础去发展新技术的看法,无异于痴心妄想。在工业技术上,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跨越式发展”。
“产业基础”的基本单位是企业。一个产业是由企业所组成的,而企业是通过向竞争性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赢利的经济组织。于是,一个国家在某个领域具有产业基础的标志就是在该领域存在具有经济生命力的本国企业,它们集体的能力构成这个国家在该领域的产业能力。
“通过向竞争性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赢利”的企业是竞争性企业。从这个概念引申出一个有关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技术上依附于外国企业的中国企业不可能成为竞争性企业。
竞争性企业的经济生命力,也就是竞争力,归根结底来自能力。能力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后天获得的。对于后进的企业来说,从早期阶段的低水平状态成长到能够与先进者竞争的状态,则需要经历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而支撑这种学习过程则往往不符合短期财务目标,所以需要进取性的战略。后进国家企业能力成长的关键是,在进取性战略下的高强度技术学习。
在技术上依附于外国企业的中国企业之所以不可能成为竞争性企业,就是因为它们在战略上是无法独立的,因而其技术学习过程是受到控制的——中国工业发展的实践为此提供了充足的经验证据。
以中国汽车工业为例,依赖合资的企业从来没有自己的产品概念,它们所能做的不过是与外资分享一杯羹。
再以中国彩电工业为例。中国彩电企业比汽车企业具有更多的竞争性和独立性,但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不求技术的价格战,使得中国彩电企业仍然在整体上处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状态,严重限制了它们的战略发展空间。
相反,中国电信设备工业以04 机的突破为契机,早期技术水平并不高的中国企业纷纷走上自主开发的道路。20 年后的今天,这个产业中的主要企业如华为和中兴,已经成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工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竞争性企业。
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经验证据,都可以回答中国能不能依靠“引进”生产线的方式来发展这个产业。目前中国在高世代线建设上采用这种方式时,国外企业一般都要控股。即使不控股,国外企业也会严格控制技术。这种模式最多是以生产现有产品来满足市场的眼前需求和赢利,而新技术的研发只能依靠境外的外资母公司。若行此路,中国将不再有本国竞争性企业成长的市场空间。
中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只能依靠这样的中国企业:它们虽然也不得不从学习或引进外国技术开始,但“引进”不过是实现战略的一个必经阶段。这样的企业具有始终一贯的进取性战略,一定把成为领先者作为战略目标,一定把能力作为成长的手段。事实上,中国目前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机会,就是因为这样的企业已经出现。
中国竞争性企业决定了中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机会,已经由2009 年夏末国内出现的“液晶热”所证明。产生“液晶热”的条件是,多年来坚持不转让技术的外国厂商突然松口,纷纷决定在华设厂,引起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潮。而外国厂商松口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中国本土企业京东方上马了8.5 代线。这个事件意味着中国缺屏的不利局面将被根本扭转,于是担心失去在中国市场优势地位的外国企业慌了神,纷纷要在中国设厂建线。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中国政府的政策重点应该是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成长。
支撑中国竞争性企业
第三个主题:对于技术和市场变化极快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府的政策只有以竞争性企业作为立足点才能有效,所以中国政府推动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支持本国竞争性企业的成长。
正如中央政府在2008-2009 年的金融危机期间推出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所证明的那样,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政策,而振兴产业的首要政策目标就是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采取政策手段推动和帮助中国工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演进。
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工业发展的经验同时证明由政府直接操作的项目,特别是在“三段式逻辑”下的引进项目,往往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这种项目往往忽略了企业是技术学习的主体,而且只有具有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能力的企业才能实现技术进步的经济价值。对于产业升级来说,改变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背后是技术能力的成长,而技术能力的成长是以竞争性企业为载体的。
目前,中国在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方面之所以出现机会,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出现了竞争性企业。触发“液晶热”的直接动力就是京东方这样的中国竞争性企业依靠自主技术能力的扩张。
对于后进企业而言,进入高技术产业面临着外国企业的先行者优势。这种优势构成壁垒,加大了后进者的风险。因此,在存在这种壁垒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由市场机制的结果经常是,后进国家的企业回避进入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支持竞争性企业成长的核心就是降低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学习的成本。
就目前中国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障碍而言,主要问题不是出在企业方面。中国至今缺乏支持中国企业进入这种技术进步速度极快、投资额巨大的高技术工业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而这些缺陷只能通过政府的行动才能加以解决。
中国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经验所反映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有赖于国家能力的建设。
以更快进步改变游戏规则
目前,国内关于如何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流行性看法,因为不了解这个产业的历史,只能大而化之而充满了似是而非。我们必须弄清这个产业的轨迹,才能理解这个产业的性质和规律。
TFT-LCD 技术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其产业史分为两大阶段——研发阶段和产业化竞争阶段。
在第一阶段,TFT-LCD 技术都是由美国企业研发的,但由于这些美国大企业只盯着过于远大的应用目标——“挂在墙上的电视”,而对那些本来能够接纳粗糙新技术的边缘应用领域不屑一顾,致使迟迟得不到应用的新技术研发过程难以为继。
反而,从美国引进了基本技术的日本企业,因为将其应用在了诸如电子手表和计算器这样“小打小闹”的产品领域,才使一度濒危的TFT-LCD 技术获得了生命。
在第二阶段,随着有关产品和制造的技术知识在日本的积累,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在日本崛起,但该工业的第一个“杀手”用户——笔记本电脑工业,使其性质从一开始就成为全球化的。在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化竞争的初期阶段,日本企业曾经傲视全球。
然而,后进入的韩国企业(三星和LG)却以超乎寻常的进取性投资战略改变了游戏规则,它们以更快的技术进步速度把日本企业甩在了后面,最终把TFT-LCD 技术推进到曾被日本企业认为是遥遥无期的电视领域。
同样是依靠进取性的投资战略,最初通过日本转让技术而进入该工业的台湾企业也超过了日本企业。
这段激荡的工业史再次证明,对于创新者来说,任何新技术的成熟期都是漫长的,而不断找到应用领域是使新技术发展过程得以持续的关键。对于产业后进者来说,对技术进步的远见和进取性投资战略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京东方扩张影响产业格局
以中国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现状为背景,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个中国竞争性企业京东方的案例,因为京东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机会。它是目前惟一能够以自主技术能力进行扩张的中国企业,而它的扩张也确实影响了整个中国产业的格局。这个案例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帮助理解中国企业在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竞争中所遇到的战略环境,从而为政府施政的重点提供方向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方进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决定和行动是在中国的政府和工业界“觉醒”之前作出的,这个企业的液晶历程足以折射出30 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跌宕起伏。由于这个企业的特殊地位,如果能够理解京东方为何自行进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它在扩张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瓶颈,我们就能理解中国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希望和障碍何在。更具深广意义的是,京东方的液晶历程是理解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的一把钥匙。
从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纵向发展史和全球范围竞争的角度,可以明确概括出其产业规律:技术能力以及推动技术能力成长的投资战略,始终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型要求政府的积极作用,要求采取有利于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技术政策,采取以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成长为核心的产业政策。
中国不得不做产业就做这样的产业
评论
编辑推荐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