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经济危机,不知制造了多少家庭悲剧。但是,艰难困苦也塑造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英雄。
波士顿地区有位拉扯四个孩子、41岁的家庭主妇,在丈夫病休的关头,不得不挖空心思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她干的事情:她到超市购物,当她推着满满的购物车走出超市时,一分钱也不付。
她并不是小偷。用她丈夫的话来说,她是“减价券雨人”。她有本事把各种各样的减价券搜集在一起分析计算,就凭这些减价券到商店近乎白拿东西。她一家六口人,一周的超市消费仅4美元。有人估算,她一年这么算计使用减价券,白拿的东西超过6万美元,远超过当地的中等家庭收入。
何以会有这等奇迹?主要的原因,是美国零售业为了竞争,发明各种减价券、礼品券等等,吸引顾客。有的是买一送一,有的是买东西挣得奖励积分,有的是第一次购物获得的礼券,有的是奖励翻翻的鼓励券。每周末的报纸中,就有厚厚一摞这样的减价券。邮箱里也经常有好多。商店和超市的门口,甚至购物的发票上,都有各种减价计划和礼券。要知道,零售商的目的是赚钱。这些不过是小恩小惠,要把你吸引到店里。可是,大部分人都象我一样,每天拿报纸,先把减价券和商业广告拿出来放进再生垃圾袋里,好集中精力看报纸。所以,大部分减价券并不被使用。这就使竞争心切的商家过量印制,甚至出现自己也没有 发现的失算。比如我有个朋友曾几个减价券配合使用,买了一大堆东西,最后一算账超市还欠她几块,于是她又回去白拿了几块的东西。不过,这并非常人可为。你需要耐心搜集不说,还要精于计算,最终把商家给算倒。
比如美国的药店竞争最厉害,而且百货、食品什么都经营,减价券的名目也特别繁多。这位家庭主妇以八块钱起家,到一家药店购物,精打细算每件东西保证有奖励,以后她日常光顾,就再没有花过钱。她家人每次看病处方,她都换个药店,以换取“欢迎礼券”。她的购物生意是如此成功,乃至出版了一本《如何免费购物》的书,开起免费购物培训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甚至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早安,美国”的著名主持人亲自跟踪她购物,电视实况演播她是如何用一分钱买了价值267美元的东西。她的学生也表现不俗。有位用她的系统方法几乎白拿了15000美元的东西。另一位居然一分钱不花地从商店购出一大车卫生纸。因为数量太大,自己的SUV居然装不在,只得在停车场送入。
当免费购物成为职业后,她就不再停留在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上了。她经常要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因为购买这些东西给她带来有利可图的奖励积分或礼券。结果,她摇身一变成为慈善家,经常给慈善组织捐赠她购得的不需要的物品。一次,她把一只免费的鸡给了一位穷人,对方感动得当场哭起来。
根据美国零售商的有关统计,在经济危机中,减价券的使用率大增。看来,生活困境 把人逼得精明了许多。最近一直经济学家在说,家庭主妇的价值远远被低估了。如果按照美国联邦的工薪统计资料,以美国当下的工薪标准支付家庭主妇从事的各项家务和社会工作,那么一个家庭主妇一年就会挣十几万美元,比丈夫们的中等年收入高一倍还多。减价券主妇的出现,只不过为这种理论提供了另一种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