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成果要向“民富”倾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最近推出新书,阐述“民富优先”论。这个论点很抢眼,迅速引得舆论关注。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论点——以前人们大多将民富与国强并列在一起提,并没有刻意去想究竟该谁先谁后。但如果仔细琢磨,排序不一样,含义倒也真是不一样。

  比如,国强就未必民富。前不久,许多人都在议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事情。很明显,经济总量这么大,中国当然算是经济大国了(也越来越强),但实际上只有一部分民众富了,还有很多人并没实现富裕的梦想。反过来说,民富了,国家自然就强大了。从中外的历史经验来看,还没见过民富但国不强的。

  既如此,我们确有必要对“民富优先”的论点予以更多些关注,要让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向“民富”倾斜。强调民富,不仅仅是在表达一种价值理念与态度,其背后更有一定的社会含义与经济含义。从藏富于民到民富国强,当成为社会大众共同的愿景。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说,现在确实已经到了需要更加重视民富的时候。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做大“蛋糕”,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要过程。没有“蛋糕”的不断做大,民富只是海市蜃楼般的幻想。不过,“蛋糕”大了,则要更为重视切分。

  人们知道,过去做起来的这个大“蛋糕”在分配的时候做得还不够好。这种不好,既指社会财富在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分配不完全合理,也指财富在社会大众之间的分配出现较大问题。由此直接导致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了,但很多民众未能合理分享发展的成果。

  现在许多学者常常提及的一个概念,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DP达到一定数目以后,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聚积的社会矛盾可能爆发,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甚至使得经济落入停滞的境地。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正是当前人们热议之题。而必须正视的是,当下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亦是事实,这不仅伤害社会公正,还可能波及社会稳定。

  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社会财富“蛋糕”能够在国家和民众之间更合理地得到分配,以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合理地得到分配,将有助于我们这个国家跃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平稳着地。这里所说的合理分配,当然也毫无教条平均主义的意思。

  同时,中国正处于改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时期,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成为迫切的时代命题。在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在经济失衡的局面需要不断改善的条件之下,人们也越来越具有共识:应通过扩大内需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无疑,内需的扩大,建立在日益强劲的消费力的基础上。民众的消费能力,又与财富“蛋糕”的切分直接相关。没有民富作为基础,也就无法真正谈及内需的迅速扩大。这是一个浅显的经济逻辑。唯有民众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社会总需求的大量释放才能成为现实。

  因此,强调藏富于民,已正当时。发展成果要向“民富”倾斜,首先必须确保生产力的继续稳定发展。当然,未来的发展,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同时,还必须要在收入分配制度等诸多改革事宜上发力。

  这两天,大家都很关注个税制度的改革,甚至将其视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大幕拉开。改革已有实际举措,这是好事情。个税改革,本质上是政府在“还富于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目标指向广大民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这是必要条件,若这一点做不到,则民富几成奢谈。

  事实上,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径已经逐渐清晰,包括增加劳动力收入;加强城市化进程,形成有利于国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薪酬形成机制;健全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更多向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倾斜,等等。这是一个系统性的任务,也将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强调藏富于民,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包括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更好地约束公权力,以避免其与民争利,等等。将民富放于更优先的位置,这需要认识,更需要决心。从“十二五”开局年开始努力,则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