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金融前景广阔
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总裁杨超的首个提案《关于保险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案》备受低碳行业人士关注。杨超在该提案中建议:保险资金可以为绿色低碳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而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在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保监会参与,将保险业纳入绿色低碳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框架中,并尽快出台促进保险业加快发展、更好服务绿色低碳经济的有关规划纲要。”“如果能获得险资支持,这对低碳行业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险资不应缺位“碳金融”。“事实上,低碳行业当下的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依然是社会资本,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如招商银行对知识产权的贷款产品、兴业银行对低碳项目的一些信贷优惠政策等。作为占据金融资产另一大块的保险资金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甚微。”太智碳汇公司总裁张晓东向南都记者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碳金融的发展跟低碳产业的发展一样都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还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险资进入低碳产业将是两个产业的共赢。地方政府以适当方式引导保险资金投资于科技创新企业,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稳定、周期长的特点,既推动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增加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供给,也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建议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筛选一批安全性较好、收益有保障、适合保险资金参与的绿色低碳产业项目;由保监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或其他适合方式积极参与绿色低碳产业的项目投资;由大型保险公司牵头、中小保险公司参与、带动社会资本参加,组建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基金,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在他看来,保险资金在碳金融领域大有空间。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清洁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今后要加强探讨财政和金融结合促进绿色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支持发展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努力缓解绿色能源发展的资金瓶颈。“从高碳走向低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大趋势。仅节能环保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入就需要数万亿元。必须发挥财政政策领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低碳金融的有效作用。其中商机无限,抓住这个市场就抓住了未来的竞争力,就能实现GDP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总少不了金融因素支持。从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到为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金融的介入可以大大加快创新和转型的进程。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自然也少不了金融的支持。
所谓低碳金融,也叫绿色金融,可分为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低碳金融是现在世界公认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推动手段,也是主要的市场化手段。
2010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天津成为了首批试点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闫冰竹在“两会”召开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助力节能减排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推进低碳银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撬动行业变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此,在他的多项提案中,其中一项便是《关于推进低碳银行建设助力节能减排的提案》。节能减排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对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更加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商业银行凭借其在金融杠杆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自身经营的低碳化,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通过信贷投放的低碳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同时,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低碳金融服务,可促进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建立。
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兴起,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碳金融”的发展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认为,当前“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中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我国企业对“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二是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全国性的碳交易所。三是目前我国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另外,目前我国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四是国内商业银行对碳金融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商业银行只有极少数几家。
建议第一,加大财税、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发展“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财政税收、环境保护、信贷规模导向、外汇管理等政策与之相配套。第二,推动我国排放权交易的一体化,建立国际化的交易平台。尽快建立和健全经济、行政、法律、市场四位一体的新型节能减排机制,引进先进的排放权交易技术,组织各类排放权交易,培育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体系。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徐州等城市已经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始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交易中心。建议借助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以及“世博会”的机遇,在浦东建立中国“碳金融”期货集中交易中心。
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各种绿色信贷创新;二是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之上的各种金融创新。
在目前市场环境下,许多节能减排项目、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等,符合有关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并具有一定的市场盈利前景,金融机构愿意积极参与其中,提供资金支持。商业银行目前是该领域的主要参与者,由此产生了“绿色贷款”的概念。这类贷款,由于商业上有盈利前景,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低碳金融创新的第二个方面,与排放权交易有关。目前,包括排放权交易所、各类政府基金、投资银行、私募基金、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是该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并大大推动了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如排放权的衍生产品交易、与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等。
到2009年底,全球排放权交易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加了5%,达到930亿欧元,合1200亿美元。碳市场成交额增加的原因是碳价格在2010年有所上升。BNEF认为,2011年全球碳市场将重拾增势,达到1070亿欧元,约合1360亿美元的交易额,比2010年增长15%。这一增长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EU ETS公用事业津贴的提高。欧洲市场占201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的81%,仍然在主导碳市场。考虑到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碳排放立法难有进展,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到2020年。
低碳金融前景几何?
金融企业吹响“低碳金融”号角
加快五大领域低碳金融体系建设
天津明确低碳金融是“十二五”重点
傅企平建议多举措推进我国碳金融事业
中人寿总裁提案引关注 勾勒“碳金融”前景
央行研究局:发展低碳金融有助中国经济发展转型
金融界政协委员 建言货币政策常态模式选择和低碳银行建设
蔡律 2011年3月5日
低碳金融前景广阔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