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想当什么样的传承人?


  文/李清
  3月2日晚,“2011年文艺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联谊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报告厅举行。姜昆透露,他已经报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相声艺术三代传承很明显,侯宝林先生之后是马季先生,我是第三代,而且蹦蹦跳跳很活跃。所以我看到立法后就抓紧报名了。”

  姜昆说的看到的立法,是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新法律专门用一章的内容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其中包括: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并支持他们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对照规定,姜昆申报非遗相声传承人大抵符合条件——熟练掌握传承的非遗、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不过,作为早就担任文艺界领导职务的姜昆,还有必要申请成为相声的传承人吗?事实上,他不申请,大家也都知道他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知道他的师承关系。他申报非遗传承人,图的是什么呢?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11年开始,国家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经费补贴增加到每人每年1万元。但很显然,姜昆不会是冲着这1万元补贴来的。

  在我看来,姜昆很可能把非遗传承人概念误当作是唯一传承人了。他自己是这样说的,“相声艺术三代传承很明显,侯宝林先生之后是马季先生,我是第三代”。换句话说,他可能以为只要申报成功,自己就是中国相声的掌门人了。如果那样的话,他在相声界就可以一言九鼎、一统江山了。

  可是,就算相声非遗真是“一脉单传”,姜昆当了传承人之后,能否将这份遗产给传承下去,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还爱听姜昆的相声,不妨先看看他对相声艺术的理解吧。去年12月,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声不景气已经是前两年的话了,“组织鼓掌的现象在央视这次相声大奖赛中已见不到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原来在他眼中,相声只要能逗人笑,就是有艺术性、生命力的体现。如果这样的话,那传承相声非遗还真没什么太难的,怕就怕姜昆会把相声发展成讲笑话。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姜昆所说的自己是第三代的“传承”,根本不是一回事。非遗的传承,当然可以通过师徒传承来实现,但绝不仅仅是授徒、传艺,更重要的是让遗产得到持续发展。这样一来,姜昆申报相声非遗传承人,就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一,他有没有能力和意愿,传承相声艺术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其二,他的申报就算通过审批了,也只是众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因为在侯(宝林)派之外,还有马派、常派等。如果最终是这样一个结果的话,姜昆会不会大失所望呢?

  最后再说说相声的话题。相声这一中国特有的文艺形式,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岁月,也完全当得起非遗的称号。但至少在我看来,除了现在的相声不敢讽刺之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文艺形式日渐丰富等情况,可能都让它很难复兴了。当然,我不是盼着相声消亡,而是觉得对它来说,最需要的不是技术性传承。“捧哏”、“逗哏”、“贯口”,有多难学呢?艺术的传承需要更多智慧和创造力。

    发表于深圳商报,详见:http://szsb.sznews.com/html/2011-03/07/content_1467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