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GDP崇拜下的“幸福”内因


去年,四川重修市州政府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不再下达GDP增长率指标,转而用12项发展指标考核官员。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此举意在更加重视各地民生发展和经济发展质量,更加突出民生指标的重要性。(《新京报》 3月7日)
    这个,让我们想到前不久的一个消息,就是中国GDP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没有出现群体打鸡血的场面,更多的人反而拿出了一种平日里都不多见的冷静来看待这个成绩。
    2005年底,中国GDP增加16.8%,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仅3年之后,中国GDP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都世界第二了。要是放在几年前,在我们很多人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认识上,几乎全部还是“唯GDP是举”的时候,这份成绩足够让我们唱足三天三夜的赞美歌来尽情抒发自豪的情怀。但几乎在我们的GDP跃居世界第二的同时,另一种观点也以一种冷静的存在方式浮出水面,就是在追求GDP数量的同时,也开始追求GDP的含金量,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始注重民生指标的考量,开始强调百姓的“幸福指数”。
    中国在新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相当一部分地区将不再考核GDP。“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包容性增长”这个新提法走上前台,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或明,或隐,都在象征着我们已经注意到中国要想更进一步,单纯的GDP数量的增长或者是排位的靠前,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从中国血肉深处透露出的那种“渴望”以及必须。
    规律,自然的规律,经济的规律,还有社会的规律。当我们在量上通过飞速增长积累到一个高度的时候,就必须平静下来,重新审视这种飞速积累所有的好,以及所有的不好。在一个转型时期,围绕着这种积累,还会有许多社会问题的依附与生长。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想办法把纵向的GDP增长和横向的这些社会依附给协调统一起来,通过类似于“民生幸福指数”的考核,来提纯GDP含金量。
    GDP论发展本身是不错的方法,但很多地方政府都把它当做是一种政绩的表现,往往是数据涨而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整个经济实体的内脏。取消或者淡化GDP考核不代表着不发展,地方官员反而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民生,会更加理性去走一条高含金量的GDP增长路线图。GDP的增长最终要转化为民生的幸福,只不过以前我们是把GDP排在了前头,现在是把最本质的民生幸福给推到了前台。在民生幸福这台大功率的聚光灯下,我们GDP的增长,也会涂抹上一层欢乐、健康、绿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