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8日上午9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胡晓义就“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他指出,近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
“70%-75%”、“90%”,咋一看,这个数据与近年来,各大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相差太远了!而且各大论坛上,网友们更是直言不讳指出,这个数据里面肯定有假。
但到底胡部长的数据是不是假的呢?笔者又仔细地品味了胡部长的讲话,注意到这些数据前面的主语部分----“初次就业率”。这个词以前并没有特别留意过它的具体含义。百度一下,我终于明白了!
名词解释
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当年的6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分签约就业率和应聘意向就业率两类。
签约就业率:简称“签约率”,为纳入国家就业方案的已就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
应聘意向就业率:简称“应聘率”,为不通过学校办理就业手续,也不需要就业报到证,直接到用人单位从事临时性和阶段性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这类就业不签订就业协议书,不纳入国家就业方案,毕业生的户口、档案转回生源所在地。
为客观全面反映情况,就业率按学校、分专业分别公布。计算方法是:(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这下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国家“就业率”的水还这么深呢?实际上,这个“初次就业率”与真正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很大差距。因为大部分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就定下了硬指标,“要想拿到毕业证,就必须在毕业之前签下这个所谓的‘初次就业率’”否则,就不给开实习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没有关系的学生,为了能够在苦学十多年后拿到自己通向就业的文凭证件,只好到社会乱找一个单位盖章,或者找同学和亲戚帮忙盖个章,其实并没有找到工作!
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教育行政化。政府很注重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也就成了高校的死任务。这种情况下,造假是在所难免的;另一个是教育的功利化。学校为了彰显校绩,并在今后的招生中多招些学生,以提高自己的收费能力,得到政府的嘉奖筹码,就业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关注的主要目标。这种情况下,造假也是在所难免的。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曾指出,目前统计毕业时候的实际签约率是毫无价值的。“还没有离开学校,就让学生和单位签约,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毕业时候签约率大面积作假。”
现在的社会虚假的东西太多太多,产品是盗版的、房子、桥梁是伪劣的、上大学是冒名顶替的、数据的虚报的……人们常说的“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这句话真的非常经典和实际。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中国官员的话要反着听,如果说是大部分,那就一定是个别;如果说是个别,那就一定是大部分。在当前经济危机依然没有退去的情况下,不可否认的是整体就业形势仍然很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会像数据表现的那样光彩。
高校毕业生高就业率背后的潜规则令人忧!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