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鸡变鸭,谁动了我的理财权?


眨眼鸡变鸭,谁动了我的理财权?
 
“我明明办的存款,怎么成保险了呢?”日前,市民冯先生向记者反映,他的父母原本是去农业银行海口红城湖支行存款的,却把3万元钱存入保险公司,给自己买了一份并不需要的保险。对此,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在购买银保产品时,万万不可将保险公司和代销银行划等号。投保人要有分辨力,了解银保产品的用途后才能购买,切忌盲目出手。一旦买了不合意的银保产品,最好在10天的保险犹豫期内退保。(4日南国都市报)
坊间有云:眼睛一眨,雄鸡变母鸭。这不,到银行存款,一不留神存单就变成了保单,这一变可非同小可,原本不图高收益,只求利息保障,如今却在高回报的许诺下承担高风险。
有关部门和专家提示了,到银行存款,要多长个心眼儿,存款是存款,保险是保险,两者要弄清,甚至也要求同一窗口不可同时办理存款和保险业务。可是,银行和保险推销员为了各自的业绩和利益有那么听话吗?那清一色职业着装,谁能给我一双火眼金睛去辨识谁是银行员工、谁是保险营销员?
只要走进银行,便会有热心的客服人员主动跟你套近乎,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推荐这个如何划算、那个如何讨巧,并且许以种种奖品、优惠等诱惑,往往由不得你不动心,哪知签字交钱后,拿回家的不是存单而是保险单,冯先生父母遇到的正是这种情况。
存单与保单,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理财方向却天壤之别,不但打扰储户家庭生活秩序,而且可能造成家庭里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更重要的是,在真正急需用钱时没了来源,其后果无疑很严重。因而,这种有意无意糊弄客户的行为显然不厚道。
近年来,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销售各种保险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各地比较通行的做法,由于推销过程中的不规范,存在夸大理财功能、隐瞒风险责任等不适当销售或误导客户行为,常常会出现以过分的“热情”,间接地越俎代庖,左右甚至侵害客户自主理财权利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不少纠纷。
中国银监会去年11月初已下发文件,不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驻点商业银行网点。目的就是为了遏制类似对客户进行不适当销售、误导客户等行为。可现在看来,实行执行的情形并不理想。与其这样,倒不如干脆取消这一备受诟病的代理模式,让银行的归银行,保险的归保险,别让老百姓存钱还要担惊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