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发表于《西安日报》2011年2月28日,理论版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不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简单依靠金钱和财富的堆积,而是国家强盛与民生幸福,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大国的国民心态不断成熟的必然结果。
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时至今日,无论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还是从中国的实际经济影响力来看,中国的确在迅速崛起。日本内阁府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的58786亿美元。多位日本内阁大员首次承认,日本稳坐40余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位被中国取代。现在,国际社会都关注着中国发展的前景,纷纷预测、评论未来十年和更长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在赞誉声中,也不乏“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国民自大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一些自相矛盾的批评甚至指责,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要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在自我判断上,要承认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理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影响和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要“韬光养晦”,更要“有所作为”。事实上,近20年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所承担和完成国际责任,诸如国际反恐、维护地区和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治传染病、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等,国际社会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不是强国,仍然是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排名全球第95位,与中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明显差距。要中国承担超过其能力的国际责任是不现实的,不量力而行,最终将不可能善尽责任,既损害中国的利益,也损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中国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承担国际责任。
要以宽容的心胸包容各种批评和指责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不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简单依靠金钱和财富的堆积,而是国家强盛与民生幸福,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大国的国民心态不断成熟的必然结果。面对指责和批评,保持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崛起的大国着实重要。细细想来,世界上某些人对中国的指责无非就是落寞贵族戴着“傲慢与偏见”的“有色眼镜”,“望人穷”,外加“红眼病”,归根结底还是心态有问题。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一些人不理解、不习惯、不适应,一时难以接受而说三道四是自然的,对一个事物存在不同的认识,是世间的常态。不要指望世界上所有人都会对中国的崛起鼓掌,也不要指望我们的真诚善良会换来所有人的回馈。在一些事情上遭到误解、曲解甚至恶意的攻击,对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是很正常的。我们必须学会在挨骂中生存,不必因国际社会有些人不公正的反应而感到沮丧。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既不能让自己脱离这个环境,也不能开除其他人的球籍,无论是否喜欢,我们都要面对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必须学会与批评和责难长期共处。
从历史上看,崛起的大国,先要有崛起的大国民。要有崛起的大国民,先要有大国民的心态。我们必须迅速培养一种大国的国民心态,一方面,不能对已取得的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到处争强好胜,傲慢显富摆阔,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争着办各种劳民伤财国际盛会,不顾条件和区位,都要建什么国际大都市。要全面真实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不仅要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沿海大都市的高楼大厦,也要让世界看到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也不能总是沉浸于小国寡民的历史悲情,充满着偏执、抱怨,对一些批评和指责动辄义愤填膺。
要有一份淡定从容和自信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正在进入一个大国所必然面临的诸多麻烦,国际社会的各种评论将纷至沓来。我们当然要重视自身的国际形象和世界评价,但不能太敏感,太在意,既不能像祥林嫂一样强拉着别人倾诉,喋喋不休地到处解释,因为这样未必会带来好感;也不能像“爷孙俩骑驴赶集”的典故所示,因别人的批评指责频繁调整和改变我们的政策。我们要谦虚谨慎、取长补短、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更重要的是要练好内功,“内圣外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和谐、文明民主,我们就能得到世界的认同,那些批评和指责我们的人也就没有了市场。 (作者石建勋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