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是市长说了算还是市场说了算?


房价是市长说了算还是市场说了算?

 

今天的人民日报刊登记者王炜的报道:《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被脱钩调控目标怎么出台的》。核心提示说:“令老百姓感到失望的是,原本为了给地方政府加压的调控目标,却‘涨’声一片。除北京提出新建住房价格‘稳中有降’的目标外,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涨幅目标都在10%左右。”

房价问题已经转变成为居民要求“降”,政府对降房价没有信心,因此这篇报道说:“各地调控目标究竟是怎样制定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被脱钩’”。

就房价本身而言,过高的房价就是没有考虑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

那么,房价是市长说了算还是市场说了算?

如果让市长说了算,这就是需要“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只有政府掏钱才能办成这件事,地方政府之所以没有信心,现在土地闸门收紧,后“土地财政”时期政府是负债累累,力不从心。如果只让“收入高的家庭购买”住房,政府确实是很难办得到。

如果继续让市场说了算,这并不是张维迎说的那样:“企业家的决策一定基于对消费者的支付决策的预期”。

房价不到泡沫破裂,企业家不会自觉的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支付能力,房价的上行还会再继续。

现在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棘手,因为“蚂蚁已经长成大象”。

因此这个问题解决需要有点耐心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已经是疑难杂症,多个因素搅合在一起,“硬着陆”可能是行不通了,因此只有“软着陆”了。“软着陆”就首先就需要有数据说话,并从整体规划上进行合理调整,把落实“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放在一个显著位置;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为重要,关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光喊喊口号,地方政府要有实际行动,不炒作,不作秀,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有了这两条才能具备“软着陆”的条件,再加上中央政策的辅佐,鞭策,以及加大反腐败的力度,狠狠打击地产业的腐败,这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纠偏。

开发商的血管里要有道德的血液,这不是生而有之,规划、开发、销售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只有在这种强制的规则约束下,道德的血液才能生成,否则绝大多数都是贪婪的,并不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

特别拜托媒体,不要因为收了广告钱,就可以为开发商“胡说八道”,要把稳定房价当着政治任务,多宣传调控,少制造紧张空气。至于各地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的房产广告,价格走势的评论是不是也需要控制一下。因为媒体一会这么说,一会儿又那么说,搞得老百姓头昏眼花,不知可否,对这个“软着陆”不利。

“软着陆”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回归: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这个初衷并没有错误,完全依靠市场肯定不能实现,政府首长发展方式不能转变,是不会接受这个初衷,那么这个问题还会持续下去,多持续一天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就多增加一点,久而久之,泡沫不破的神话是绝对站不住的。

二〇一一年四月一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