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们国家一系列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与国际接轨,不管怎么说,确实变了。发展多了机会、宏观经济获得调整的空间,至少解决了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危机,解决了国营企业的低效率和负资产问题,作为对面的是老百姓要自己负担很多东西,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得自己担待,这本来也没什么,只要社会制度和市场制度能够支持一个平等和高效的市场,没什么是值得担心的,但是,14年过去后,担心的东西多了去。
房地产无疑是1997年的改革成果,先知们早在1999年就开始动手了,形成全国的热潮是在2003-2004年,2006年就被迫调整了,国几条多得我们都记不清了,反正调控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昨天居然有那么多地方政府的调控方案是调控上升的幅度,而不是期待的降房价。地方政府的计划无疑是真正决定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力量,当然,他们也可以说是市场力量逼迫其降房价没有可能。
一个房地产的调控从2006年调到2011年,什么狠招都出了,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肯定是这些藐似狠招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策略没有解决隐藏在房价背后根深蒂固的利益机制和问题。我们直观的理解是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关系、税务收入与地方政府事权的不匹配、税收与国民福利矛盾、税收与公务员利益等等,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人真的去平衡他们做点什么,现在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看起来吓人,但与解决我们上述的皮毛问题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治疗表皮症状是不能根治毛病的,这个道理谁都懂。
其次,我们反对经济适用房或者限价房之类的东西,因为,建设这样的将产权利益以社会福利的名义补偿给社会的一部分成员是最大的不公平,限价房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解决一部分没有房产财产还是解决居住?从近几年的社会实践看,这些房都补助给了什么人?是中产阶级还是貌似中产阶级的公务员阶级?为什么一些人要用商品价格买房而一些人可以按照低价买房,这种税收支出的安排显然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这有利于游戏规则的制订者,那么这种财富分配方式游戏肯定就不会停止,最终,社会就失去进步的力量和阶层并集聚社会的不满和矛盾。而以限价房搞得最红火的广州为例,我们从来没有一份客观的评价报告来说明广州究竟有多少户家庭是没有自有住房的、有多少是没有居住条件的,这些数据和研究都没有,凭什么来建这么多的限价房呢?这对纳税人是公平的吗?广州的清远、增城在限购区域之外,这么多年,难道我们对周边郊区土地大量的浪费还不够吗?还要继续吗?
房地产问题可能比单单房价问题要复杂得多,限价房是公平,那么对于现有的商品房的业主们是怎样的公平呢?毕竟大多数的商品房购买者房子不是靠暴力抢劫来的,很多人是负债在买房,在限价房面前,公平如何面对他们呢?这么多地方政府的调控目标计划看到,一方面是限价,一方面是楼价跟着GDP走,这里面存在的财富分配转移究竟是对谁有利呢?剥夺了谁呢?这样的剥夺是公平的吗?限价房限制不住楼价的时候,我们又如何调控呢?这里还有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很多地方政府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城市化呢,硬件的现代化是不是城市化,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解决,事实上,我国很多地区在设施和户籍城市化的表面掩盖的是城市农村化,毕竟,一个事务的发展不可能按照拍脑袋的速度同步发展的啊。
房地产问题另外掩盖的事实是中国行政力量庞大,消耗巨大而效率如何却不是纳税人有资格评估的,这样的政府与纳税人关系就难以获得相互的平等,这是房地产调控艰难背后隐藏的问题。黑也是这个白也是这个,这个又不解决问题,那就只能混乱,有大德之心不见得能做有利社会发展之事,更可怕的是以道德之名行缺德之事。我不是反对社会要补贴弱者,但是,反对利用社会补贴的正当性之名浪费社会税收资源,并将社会公共财富用来进行财产性收入补贴,前天发布的关于经济适用房的租金税收减免就是这样的笑话,自己都是被补贴才买来的房子凭什么出租?这不是讽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