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四川重建的的意义不仅只是这些赞美
李华新
4月6日至8日,全国30家晚报、都市报、网络媒体总编辑齐聚四川,组成联合采访团重返灾区看巨变。8日上午,与会嘉宾参加了 “巨灾与重建中的媒体社会责任”高峰论坛。(《四川日报》110409)
此次 “全国晚报都市报总编辑重返灾区看巨变”大型采访活动暨“巨灾与重建中的媒体社会责任”高峰论坛由华西都市报发起并主办,参加的媒体既有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半岛都市报、重庆晨报等传统纸质媒体,也有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大型门户网站。
几天来,采访团深入极重灾区,亲眼目睹了灾后恢复重建的辉煌成就,亲身感受了灾区人民的生活新貌。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四川灾区的重建速度不会这么快,而且也不会如此震惊世人。
人们对于这些地处风景优美之处的重建之地,人们赞美是发在内心的,也是不得不赞美的。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不同的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和不同的援建地区风格的建筑也是屡屡为人们所称道。因为这里的建筑就像是不同的援建地的建筑风格的一个展示的平台,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那些援建单位和省市的贡献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是,人们在赞美之间建筑的同事已经注意到了人们的精神的需求,这是一个更加具有价值的话题,在北川新县城,新修的巴拿恰(羌语“市场、商业街”的意思)即将投入使用,门前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锻炼,一位妈妈背着小宝宝走过,母子笑靥如花。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杨正犁动情地说:“让我最感动的,是灾区人民精神面貌,有好的精神状态,生活才有希望!”这话说得很有哲学的意味,而且这样的话所传达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思考,因为按照现在的建筑标准,慈湖是建筑的速度和质量,都是在30多年前无法相比的,但是现在更为可贵的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在经历了丧失亲人,家园被毁之后,依旧会有这样的心情和感情面向新的生活。而且是什么来支撑这里的最普通的百姓生活的勇气和坚韧的精神,这些都不能是这些建筑本身所能回答的。而现在的媒体的集体大采访,假如仅仅是一次面对废墟的采风,也是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人们心灵的探求,好像也是有意义的。而这一点,也许是要等待这些媒体老总们的深入思考才会得出的。
因此,第三,媒体的所谓的高峰论坛的意义,假如能够对于这些具有哲学思考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对于当地的百姓对于自身生存问题的意识和如何在苦难中解脱的思考作出回答,那么也需要这样的意义不亚于现在的仅仅是赞美的思考。
在昨日举行的“巨灾与重建中的媒体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总编辑们纷纷表示,灾后恢复重建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新闻媒体有责任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传承下来,以鼓舞斗志,唤起良知,激发信心。
腾讯网副总编辑王娟在发言中谈到,在巨灾发生后和灾后重建中,要利用媒体的宣传阵地,把公益责任传递出去,帮助青年一代树立社会责任感。
这属于依靠深层次的思考来回答这些问题,而且其中的宗教色彩和解脱的方式,同样是无法与之剥离的,但是这些似乎是不属于媒体人的职责,而是社会学家的思考,也许在媒体的大型采风之后,四川未来会有这样的考虑。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