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贸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一、中韩经贸合作的回顾
 
   (一)贸易发展速度快
    1979年中韩两国经香港、新加坡等地开始转口贸易,当年双边贸易额仅为1 900万美元,到1980年就增长10倍,达1.9亿美元,到1985年增至13亿美元,1988年达32亿美元。1988年以前,中韩贸易中间接贸易比重占70%以上,以后逐年减少,1991年为24.56%,1992年又降至19.83%。
    1992年8月中韩建交后,两国相继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和海运协定,双边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直接贸易迅速发展。建交前的199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44亿美元,1993年达82.2亿美元,1994年增至116.8亿美元,建交3年时间几乎增长2倍。 1995年中韩贸易额已达到169.8亿美元, 比上年又增长44.8%。1996年1~3月为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从而使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韩贸易占韩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2年的4%上升到1993年的5.5%,1994年的5.9%,1995年上半年又上升到6.2%, 从而使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为26.5亿美元,1993年为53.6亿美元,1995年达102.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韩国从中国进口年平均增长率也达30%。
    中韩贸易的商品结构特点是,中国对韩国出口以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主要是农林产品、矿产品,还有一些轻工工艺品和化工产品。韩国对中国出口则以机械、钢铁、电子产品为主,还有皮革和纸张等产品。
    (二)投资空前活跃
    截至1991年底,韩国的对外投资总额达60.65亿美元,居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前列。1994年韩国的对外投资额为16.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8.3%。
    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始于1985年,1988年投资额超过1 000万美元。1990年超过5 000万美元,1991年为1.2亿美元,1993年达5.7亿美元,截至1995年5月底,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总共为2 332项,投资金额已达到21.28 亿美元。
    在两国建交之前,韩国对中国的投资项目规模小,从1992年开始,以三星、大宇、乐喜金星(LG集团)等大企业集团为中心,在电子、汽车制造等主要产业进行投资。1994年以后,两国经济合作关系已经发展到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上来,显示出中韩两国市场合二为一、共同进军世界市场的趋势。
    三星集团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发展很快,迄今已建立16家工厂,到位资金已超过10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是电子、化工、造船和流通领域,已有雇员1.3万人。三星集团在广东有东莞三星电机有限公司,生产音响零部件。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激光唱机和组合音响,年产60万台。在深圳有两家显像管厂,年产显像管600万只。在天津投资兴建了录像机厂、彩色电视机厂、录音带厂、照相机厂、毛纺织厂和几家零部件厂。在山东有三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电话交换机和传真机。在苏州有一家半导体厂和一家生产电冰箱、微波炉和洗衣机的工厂。最近,三星公司还对中国的一些科研院所进行投资,为中国的10所大学的优秀生提供奖学金,以便加速培养人才。三星集团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世界性的、当地化的最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乐喜金星集团1996年5月宣布,该集团已把中国作为战略市场,到2005年为止将向中国投资100亿美元。该集团下属的LG电子公司也宣布将在中国兴办海外第一大生产基地,到2005年向中国投资30亿美元。LG电子公司目前在中国惠州等地兴办的音响厂等3 家工厂已投产,1996年计划投产的还有天津空调、微波炉厂,上海录像机厂,南京洗衣机厂,沈阳彩色电视机厂等6家工厂,1997年泰州冰箱厂也已竣工投产。LG电子公司还计划在长沙兴建大规模彩色电视产品综合基地,到2000年将追加投资6亿美元。在天津兴建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等家电产品基地。自1988年以来LG集团在中国投资额已达7亿多美元。1996年该集团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投资领域包括电器、电子、电信、炼油、石化、流通、房地产、金融及第三产业等。
    目前,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1994年1月底,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共42项,总投资额达1 200万美元。
    (三)劳务合作长足发展
    中韩建交后,双方劳务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1995年年底,中国在韩的劳务人员人数已达2.1万多人,劳务收入达5 245万美元,韩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劳务市场之一,在接收我国劳务人员的国家和地区中已居第6位。中国向韩国输出的劳务主要是船员、渔工和工程技术人员。
    从1994年起,韩国政府决定由中小企业协同配合中央会统一负责招收外籍研修生,截至1995年年底,中国通过这一渠道进入韩国的研修生人数已达1.2万多人。
    中国的劳务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合资企业研修进入韩国劳务市场的。这是根据韩国法律规定,在韩国境外设立合资或独资企业的会社,可以选派人员到韩国相应的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研修。
    近年来,中韩两国之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劳务合作方式。这就是,两国通过劳务合作,在第三国承建工程项目。例如,我国已与韩国现代、大宇等会社一起,在俄罗斯的森林采伐项目、利比亚的聚乙烯工程项目、苏丹纺织厂项目等工程中提供了上千名劳务人员。
    此外,中韩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也已展开。1992年9月,韩国总统卢泰愚在访问中国期间,两国政府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揭开了中韩科学技术合作的一页。中韩两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既包括基础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既包括高技术产业合作,也包括传统产业技术合作。
 
    二、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
 
    (一)世界贸易环境趋于明朗,为中韩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表明,1996年世界商品交易增长率为 7.5%左右,这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以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世界贸易环境正在朝着比较明朗的方向发展。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单一市场为目标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一年之后已经结束了贸易纠纷投诉机构的设置工作,进入了外形上的稳定时期。从内容上来看,也呈现出成员国为实现多边贸易必须履行诺言的良好趋势。中韩两国都希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为此而做出努力。所以说世界贸易环境趋于明朗,为中韩经贸合作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区域合作的迅猛发展,必将带动中韩经贸合作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国际间合作中极有影响的方式。它通过一定区域范围内国家间的联合行动促进经济的高度融合,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舞台的地位。这种方式对未来的世界格局有着深刻影响,也对未来的国际合作具有重大作用。在这一趋势的作用下,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将明显增加,区域一体化步伐将明显加快。东北亚区域一体化不仅是受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作用,也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不是内需,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经济区域化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后,统一的东北亚市场将逐渐形成。这个统一的东北亚市场自发地要求:
    1.东北亚地区所有的国家、地区,所有的经济部门,及其商品、货币、资本、科技、劳务、信息等都将纳入统一的东北亚市场体系。
    2.该地区所有的国家、地区,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实现对外开放,一切闭关、封锁、割据都抵挡不住国际循环的市场经济洪流。
    3.该地区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加入协调该地区国际经济关系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任何政治干扰都阻挡不了区域集团化的潮流。
    中韩两国同处东北亚的中心国地位,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必将起到带头作用。反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迅猛发展,也必将带动中韩经贸合作。
    (三)经济要素互补是中韩经贸合作的客观基础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经济要素互补是由各国和地区在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韩国资金较雄厚、工业较发达、技术较先进,但资源缺乏,并需要开拓海外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中国资源较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广阔,但缺乏资金和先进技术。这种经济要素的互补性能够使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中获得比较利益。
    (四)组建两国产业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为中韩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证
    中韩两国以1994年3月的北京会谈为契机,建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并在汽车、飞机、程序控制交换机和高清晰度电视机方面开展合作达成协议,签署了《关于民用航空工业技术合作与开发的谅解备忘录》,目前正在进行合作。韩国的产业银行、输出银行、住宅银行、南兴银行、新韩银行、商业银行、第一银行等银行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设立了分行和办事处。中国的一些银行也在韩国设立了办事机构。
    韩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准官方机构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还将在大连等地设立办事机构。
    (五)协调外经政策,促进中韩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
    中国从1991年开始主动降低265种进口商品关税税率。1992年中国实行非关税措施的税目共1247项,1994年减少为784项,仅占中国海关税目的12%。1995年6月又取消了367个税目的配额许可证管理,目前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只有354个税目。如果按贸易自由化比率测算,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比率1994年是88%,1995年已提高到92%。从1995年12月31日起,取消136个税目商品的进口控制措施;从1996年4月1日起还将把我国关税总水平降至23%。
    韩国政府不断开放国内市场,诸如开放国内银行、保险等金融市场,积极吸收外资,允许外国人在韩购买不动产,简化投资许可手续等,放宽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还改变过去把世界作为市场的做法,推行“把世界作为生产基地”的战略。
    在外汇政策方面,韩国政府大幅度放宽对外汇交易和外汇支出的限制,推动外汇、资本交易市场的自由化。
    综上所述,无论从国际环境、地区特点,还是从两国的利益来看,中韩之间的贸易、投资及各种合作将全面发展,并将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起到润滑油的作用。预计,到2001年,中韩贸易额将达到500亿美元。
                              
    三、建立新型中韩产业合作关系
                                                                    
    20世纪即将过去,它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21世纪即将到来,在这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潮流中,中韩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产业合作也已初露端倪。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韩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模式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韩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1.中韩产业合作顺应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潮流
    各国相互依赖关系深化,是当前世界秩序变化的新特点。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的通讯、交流、通商在扩大,贸易、投资、技术已超越国境,正在形成“无国境经济”。这种现象使得多边协议、协调及合作的必要性加大。同时,国际经济活动对各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正在增强。现代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结构国际重组,构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又充分地体现了国际一体化的本质特征。
    生产国际一体化是一种打破了国界限制,由各种有效生产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国际生产体系。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地看,生产国际一体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战后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从同一体制的国家发展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这是因为这一趋势符合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各国的利益。中韩产业合作正顺应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潮流。
    2.中韩产业合作形成了经济合力,提高了综合科技竞争能力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战本质上已演化为科技战。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可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化,从而增强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断形成新的产业,使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实力的国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撑点。中韩产业合作有利于提高两国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科技竞争能力。  
    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性的重复开发,也成为各国之间、特别是区域性集团的成员之间进行科技合作的原因。中韩产业合作不仅提高了中韩两国的整体科技能力,加大国际科技竞争力,而且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性的重复开发
    (二)中韩产业合作的可行性
    1.经济要素互补,是中韩产业合作的客观条件
    中韩两国经济、产业、市场互补,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上的渊源关系为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在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方面有优势,资源却相对缺乏,又需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需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中国资源又比较丰富,劳动力廉价,并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中韩产业合作的要素优势互补既能体现出经济的近距效应,又能使生产力要素的相互作用加强。通过产业合作,实现资源、技术、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的发挥。
    2.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为中韩产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中韩建交后,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建交前的199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仅为44亿美元,1995年已增至169.8亿美元,从而使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韩国对中国的投资1991年为1.2亿美元,1993年达5.7亿美元,截至1995年5月底,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总共为2 332项,投资金额已达到21.28 亿美元。1991年中国还是韩国第三大投资对象国,从1993年开始已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
    中韩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充满活力的投资合作,已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从而为中韩产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韩产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1.采取多类型综合国际分工协作模式,逐步实现由以生产资源型国际分工为主向以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国际分工为主的模式转化
    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国际分工,是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形式。它起因于各国生产技术在传统上的差别以及现代技术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随着现代产品功能和特性的多样化和产品生产的复杂性,产品所包含的零配件大大增多,这样,一国想要在所有零配件生产上都具有优势是不可能的。实际的情况是,各国在不同的零配件生产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各国企业根据这种优势或特色形成对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
    当前国际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发展极为迅速,各国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专业生产某些零部件与整机产品配套,大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促进了零部件产品的国际标准化和通用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是当代国际分工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以灵活方便的分工方式充分展示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并将各国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分工条件下生产的产品,通常称之为“国际性产品”。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分工反映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并体现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内在特征。
    总投资78亿的中韩合资轿车零部件项目,经过3年多的调研、立项、洽谈、可行性研究,日前已经国家批准为我国“九五”期间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这就是中韩产业合作向以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国际分工为主的模式转化迈出的可喜一步。该项目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山东省与韩国大宇集团合资建设。项目由发动机和零部件两个合资公司组成。主要产品为发动机、变速箱、自动系统、减震器、散热器等,年产零部件30万套,前驱动轴21万套;转向系统、空调系统机油泵等 7种零部件15万套。两个合资公司的产品在合资期内,原则上全部返销给韩国大宇(集团)公司。在合资期内,如中方需要,则优先给予满足。合资期限为25年。
    2.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中韩产业合作的主要目标,把国际市场需求作为中韩产业合作的导向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断形成新的产业,使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实力的国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撑点。目前,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总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7%,一些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其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20%以上,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国产业中的比重,已成为该国科技经济竞争力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中韩产业合作的主要目标,不仅能提高两国的总体科技水平,还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中韩产业合作是在两国领导人的倡导和推动下开展起来的。1994年6月6日,两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成立中韩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协议》,同时签署了《关于民用航空工业技术合作与开发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成立汽车、民用航空工业、程控交换机和高清晰度电视等4个产业合作小组,在汽车零部件、民用飞机、高清晰度电视、宽带异步程控交换机4个方面进行合作。同年10月,中韩两国在确定优先合作的4个领域成立了产业合作领导小组,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以后多次举行会议。在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中韩产业合作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和不同程度的进展。目前,双方已在共同开发100座机民用飞机的合作原则、合作方式、合作伙伴、选定原则、分担股分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可以预见,中韩产业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两国高新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提高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