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别人创造价值


我近来的思维受到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经济学相关书籍《快乐上班的经济学》、《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的著作《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公司的概念》)的影响,再加上假期时从郎咸平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机会公平的思想。当然,我的思维尚在形成的过程中。 

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与郎咸平强调的“帕累托改进”,我意识到既得利益者与公众之间力量的不对称性将发展成为又一个矛盾。再有我上学期看了一部分的书《no logo》(Naomi Klein)中反品牌、反全球化的思想。我了解到现实中企业或公司的所有者、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力量的不对称,从目前管理学上的员工配股激发起的员工积极性可以看出他们对更合理的利益分配的要求。

而我相信存在着这样的逻辑:当精英创造出一种制度、规则,这规则之中的不对称将在之后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正视、矫正……

如果将我的这些想法落实到更具体些的问题上:1、为别人创造价值与盈利的矛盾;2、中小企业、品牌的发展问题;……

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始于《no logo》中描述的、现实中也广泛存在的“代工”。在了解了一些如耐克的厂商的生产过程之后,我并没有感觉到其在降低生产成本上的卓越,反而很偏激地进入了“企业文化”的思考圈子。当然,首先,我在这里要承认我是不正确的,但这条思路却是一个另类的出路。我先前的认为是,企业所塑造的品牌价值应该实物化到具体的产品上。如:高科技、人性化、环保、创新的标签,就不能再让并不能明白这些原理等的员工(如童工)像机械一样地重复。在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中,我看到一个书名:《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当然我无缘得见这本书,只是在这个名字里,我认识到这是大规模生产导致的。

而后,我无意之间找到了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的几本书:《公司的概念》、《新社会》、《工业人的未来》。不过,现在只有《公司的概念》看完了。我无法预料在看接下来的两本书中我的思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我得到的一个暂时性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的高效来源于它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形式,在公司的内部消除了市场,相反,使用规则。

我们以远观的试点来看:规则的建立者必须是最初的利益获取者。再看美国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规则的制定者与大众之间的力量在变得越发的对称……前几天,我还在以为这将带来一个危机,那就是,当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力量足够平等之后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执行力等方面的困境。但现在,我想,如果依旧把企业看做是以个组织的话。这个组织中的人将会绝对的存在诸多的差异性。如:领导力、执行、学习力、责任意识等。这就意味着目前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社会满足感和利益等问题,而这是可以通过管理来解决的

这个矛盾的消除,即意味着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产品更深层次的附加值、企业文化(本文中的企业文化包括公关形象等,因为我暂时还不足以找到一个词来包括企业外在、内在的一切,而这些,迟早要向消费者摊牌。)的不均衡将导致一次危机。我们目前面对的就是这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我认为这次的危机将会借助互联网低成本的营销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局面。我习惯用一个词语:颠覆。

关于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机会等方面的外部性。我目前还是认为中应当是政府的权责范围,且已经有很多较好的例子可以借鉴。而我考虑的侧重点放在了:如果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充当着社会的一员的话,企业是否承担了与公众相等的、应有的责任。当然,如果同样的问题放在经济体制健全的国家的话,是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而这同样需要政府行为,这同样是有关于利益的问题。

为别人创造价值。”这是很久前听到的话,而这句话是在今年的暑假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思考创业的时候,突然想起。创造价值是必须的,但它与获取利益是什么关系呢?我曾经在论坛上跟别人回复过这样的话:为别人创造价值,自己顺便盈利。和互联网上的圈地行为类似地,现在诸多的行业新加入者必须要使用这一方式。我们作为规则的创立者,必然会考虑到自己现在或是将来的盈利行为与可能。换到企业为着眼点,他和企业承担的社会使命一样重要,毕竟,它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行为的意义与积极性。那么,这样的思考继续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是思考先有蛋或是先有鸡一样。

而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这是一种恶性竞争。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着合作呢?一个企业做得好、使我们眼馋,我们可以加盟、使之更大更强呀;而不是根本没有创新等带来的必成的把握去竞争,拼个你死我活。如果,在这里我有预言的权利的话,我想说的是:如果,成功还是不能被平和地接受和分享,必将会有一场关于“no logo”的颠覆。也许,这相关到我们文化积淀的问题;而,也许,这将会是“no logo”的生存土壤。不过要说明的是,我作为一个后来者,是很愿意来这么一场颠覆的,因为,重新洗牌必然带来很大的机遇。

no logo”同样相关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我们充分考虑机遇的外部性的话,我们就会了解小企业的不满以及要求改变的强烈愿望。尤其是,网络环境带来的营销的低成本,只要这些中小企业的营销行为能有足够的覆盖率。而现在的网络竞争现状给这些营造了可能。

注:原文于2010年发表于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