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话里话外


一向致力于迫人民币升值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现了全面进攻的实力。本周一,IMF在其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给北京扣了一顶破坏全球经济复苏的大帽子,并从各个角度重申了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全球意义”。

 

报告称,虽然中国的汇率政策提振了国内经济,但若不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中国的汇率政策可能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而且,正由于中国及其他亚洲经济体一直不愿让本币大幅升值,其他汇率弹性更大的新兴经济体(主要指拉丁美洲)的货币在全球贸易再平衡过程中承担了过大的冲击。至于美元,虽然较2007年水平降低了5%,但相对于美国经济中期基本面而言仍然相对较高。

 

IMF称,中国与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信贷膨胀和资产价格涨势令人不安。随着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信贷高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可能急速回落,信贷及资产泡沫或最终破裂。因此,在上调利率的同时,中国必须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防经济过热。显然,尽管中国进出口数据出现暂时逆差,发达经济体与新兴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失衡现象并未获得实质缓解,或者说,并未令困难重重的发达经济体满意。事实上,一旦外部需求回暖,未来几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将再度扩大。

 

在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进程中,全球需求再平衡始终是关键议程。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应该会放缓至4.4%。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当雷锋,愿意放弃国家和国民的短期利益。此时,按照IMF分配的任务,美国必须开始认真地整顿其财政状况,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欧洲必须实施广泛的经济结构调整……否则,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努力将无法进展,全球经济复苏将可能夭折。

 

非但如此,更不寻常的是,2011《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用整整三页纸反驳了1985年《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的说法(日本在《广场协议》中同意让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IMF称,真正的问题是日本政府对日本经济在1986年上半年放缓增长做出了过度反应。这一担心使日本政府在1986年实施了大规模的宏观经济刺激措施。而根据IMF分析,日本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出现了有力的经济复苏,日本政府根本没必要在1987年推出一揽子财政刺激措施。

 

经济复苏叠加财政刺激政策的恶果到1987年显现。当年,日本经济产出快速增长,信贷、资产价格也快速上升。从1985至1989年,股市和城市地价上涨了两倍。之后,日本股市泡沫破裂。在短短一年时间,日本股市丧失了三分之一的市值。而早在经济危机发生前,日本的银行就存在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日本政府在经济泡沫破裂后不肯施压银行业,导致相关损失迟迟不能入账。最后,1997年过早实施的财政紧缩措施扼杀了经济复苏,迎来了无休无止的经济衰退。

 

IMF引用各种数据与分析,看似是为强化该机构的观点:资产泡沫目前正在中国形成,恰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危情。实际上,对日本经济困境形成原因的解读也好,对泡沫破裂的警告也罢,都是正面反击多数中国经济学家的看法:不可在外国压力下让本国货币大幅升值。话里话外,还是要北京再加大人民币升值力度,要中国出口再出点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