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房企融资渠道之股权融资研究


谢逸枫:房企融资渠道之股权融资研究

   房地产行业IPO在今年将持续低迷,债券和增发则将成为上市房企日益重要的融资渠道,资金短缺或将导致行业并购重组加剧。 调控政策导致房企融资困难,外资成为救命稻草。在严厉的调控和限购背景下,银行与资本市场(IPO、增发、配股、债券)等常规融资渠道均已对房地产行业设置了较大障碍,信托、私募房地产基金及境外资本成为不少房地产企业补充现金流的无奈选择。

   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8.23亿美元,其中房地产企业利用外资86亿元,已占总额的近一半,凸显出房地产行业融资困难、寻求境外资金纾困的趋势。 2011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通过IPO、增发、配股、公司债[128.76 0.04%]等方式融资的规模难以超过2010年64.4亿美元的水平。从融资方式上来看,最近5年来IPO融资规模持续下降,从2007年的72.2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12.4亿美元。

   与此同时,增发和债券融资成为上市房企重要的再融资方式,增发融资规模从2007年的24.2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49.5亿美元,债券融资规模从2007年的2.1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的46.2亿美元。今年至今,房企发债和配股融资分别为3起与1起,融资规模分别为8.7亿美元和0.3亿美元。 此外,房地产行业并购将加剧,中小房企将被洗牌。数据统计显示,2007-201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并购交易总规模呈现整体增长态势。2011年至今,国内房地产行业并购交易完成金额5.97亿美元,并购案例12起。

   密集而至的行业与金融调控政策,提升了众多中小房企的融资成本和现金流压力,也使其后续拿地、开发与销售受到较大制约。在这场资金寒冬中,资金与土地储备较充裕、现金流控制良好的已上市房企无疑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未来企业并购或将成为优势企业整合土地、项目与品牌等资源的重要手段,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将因此有所提高。

   3.股权融资
   案例:
2010年6月18日,荣安地产公告,控股股东已将持有的后者8320万股限售流通股质押给华宝信托有限公司。2010年6月18日,莱茵置业亦表示,合计3000万股的限售股也已被公司大股东用做股权质押向交通银行杭州某支行申请贷款9000万元。已经有超过20家上市房地产企业发布过类似的公告,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向银行、信托等机构申请贷款。除上述两家之外,信达地产、南国置业、云南城投、宜华地产、浙江广厦、中弘地产、新湖中宝等一大批公司都赫然在列。然而,这依然仅是冰山一角。相对于浮出水面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公告,尚有更庞大的非上市房企的股权质押群体在潜行急进。

   数据显示,2009年百强房企实现股权融资463亿元,而在2010年这一数字大幅缩减为112亿元。相比之下,2010年百强房企债券融资额为618亿元,较2009年的373亿元明显增加。2010年信托融资大幅增长,达到194亿元,其中50强企业占了130亿元。对比2009年302亿元的首发融资额,2010年百强企业首发融资没有任何进展。

   2010年4月中旬以来,2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布了增发预案,预计募资432亿元,其中,仅有ST东源、道博股份、万泽股份通过了证监会批准。招商地产、中天城投、滨江集团已宣布停止实施,万科超过百亿元的再融资也自动终结。

   2011年2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公告,上海产权市场成交金额过亿元的行业达到5个。居首位的是交通运输行业,一周成交6宗,成交金额合计为14.52亿元;其次是房地产业,一周成交3宗,成交金额合计达到6.01亿元。

上海国际集团广场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项目成功实现了交易。该项目的持有方是上海一家国有独资企业,收购方是新加坡的一家公司,最终受让价格超过3.1亿元。“长沙广悦置业有限公司39%股权”转让项目则被香港一家置业有限公司收购,出让方是一家中央企业,该项目的成交价格达到2.9亿元。

   点评: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表示,股权融资也是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一个渠道,在2011年,股权融资的比重有望上升。在房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带来的资金压力下,资金实力薄弱的房地产公司成为一些资本实力雄厚房地产企业并购的对象。在过去的2010年,房地产行业通过公开市场融资的收获几乎为零,因此有人将2010年称为房地产行业“零融资”年。在房地产调控逐步深入的背景下,2011年多数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公开募资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在调控政策放宽之前,房地产企业恐怕很难再从有关主管部门获批再融资。 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企业在2010年里都依靠预售款、贷款和信托融资度日。为了抢得发展机遇,很多开发商不惜冒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在2010年疯狂扩张拿地。这意味着,如果2011年融资情况没有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将面临着从紧张转向断裂的危机。现在,情况似乎变得越来越糟,继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之后,央行果断二次加息,强化了紧缩政策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