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年度时评》终于出版发行了




  《2010中国年度时评》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可以发行了。虽然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些,但本书最终得以出版上市,在我们看来,仍不失为一件大事。

  《中国年度时评》是暨南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系列年选,旨在收藏每年度中,在传媒公开发表的、具有极高思想价值的新闻评论精品,展示年度时评的创作风貌。2010年度的时评选,为《中国年度时评》的开篇之作,共收选了近140篇精彩的时评文章。文章多为2010年度的热点评论,评论视野涉及政治、社会、国际、财经、文化等领域,譬如,赵作海冤案昭雪、“我爸是李刚”事件、吴忠“跨省拘捕”事件、菲律宾人质危机、黄海军事演习、物价持续上涨现象、黄光裕事件、“羊羔体”诗歌获奖争议等等。

  本书作者群体中,既有名人大腕,也有时评新人,基本可展现2010年度时评创作的基本面貌,同时也是上年度所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的回顾。

  本书将从4月中旬开始,陆续在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各地新华书店上架,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年度时评语录摘选

 

●我赞成人民币升值,同时提高利率。老百姓是非常理性的,他一看钱放在银行天天有损失,就把钱拿出来买房子、买黄金,资金在市场上,炒大蒜、炒绿豆,这都是负利率的体现。 ——许小年 

●美国美国的航母吓不倒中国人民,反而把航母的战技术特点暴露无遗,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近距离观察航母、研究航母的机会。美国的航母吓不倒中国人民,反而激怒了中国人民。这才是美国派航母到黄海最大的战略败笔。——罗援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相互投毒的国度,那肯定是夸大其词了。但是,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现状,却不得不让人警惕。在一些地区,猪肉有毒(瘦肉精),养猪的不吃自家的猪肉,但是他得去买大米吃,而大米有毒(土壤重金属污染),种大米的又不吃自家的大米,但他得去买猪肉吃。以此类推,就等于相互投毒。 ——周筱赟 

●政府有责任解决每个人的住房问题,但是没有责任满足每个人对房产的占有欲望。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不论是谁,买房只能靠自己,靠政府是讲不通的。 ——茅于轼 

●如果残暴的刑讯逼供可以调查到真实的供词,可以让顽固的嫌疑犯原形毕露,那么要警察干什么呢?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或许就能胜任此工作。我们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警队,目的是希望他们通过智慧办案,而不是动辄使用暴力。——湖白

●有人说鲁迅文学奖死了,那是言过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本来就不应当将鲁迅的名字设为文学奖项。更进一步说,文学根本就不应当设奖。——景凯旋

 

目录

 

主编序言

时评的速朽与不朽 / 椿桦

 

时政篇

 “跨省拘捕”是向公民监督权“寻衅滋事”/ 王刚桥

官员出逃为何要三个月来证实/ 新京报

官员的狠话到底有多狠 / 马志海

“县委书记下井被吓哭”说明了什么/ 郭松民

继续使用问题奶粉应以投毒罪论处/ 周筱赟

反腐别成了小品/ 张鸣

财政为官员犯错买单的正当性何在/ 王琳

还有哪些人侵犯了公民信息 / 王琳

 “叛徒”的曝光难撼官场潜规则/ 曹林

神木书记郭宝成为什么必须退居二线/ 肖余恨

校园安保,怎能“公“民”有别/ 熊丙奇

与温家宝总理风雨同舟 / 黎明

官员财产申报有效的前提/ 蔡定剑

悼念财产申报先行者吴伟平/ 吴龙贵

被鞭子撵着去开会的人大代表/ 杨涛

地方政府,为何一次次通过抢尸来“维稳”/ 杨涛

东莞火车站领导被处理其实并不冤/ 刘洪波

抚顺命案能否终结拆迁制度/ 秋风

先抓几个受贿5000元的贪官吧/ 李龙

从《清明上河图》看流动商贩/ 韩志鹏

有违民意的“五毛”不会长久/ 五岳散人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就是最大的发展/ 景凯旋

社保基金再有缺口,是不是让人干到70岁/ 刘洪波

先“感谢国家”是“排序爱国主义”/ 李晓亮

腐败果真对发展有好处吗?/ 党国英

贪官为什么多有“怨母”心结/  十年砍柴

看看,多么善解官意的百姓/ 十年砍柴

“给祖国拜年”感觉怪怪的/ 盛大林

“安乐死”问题的中国背景/ 鄢烈山

人祸面前的奇迹不值得过分骄傲/ 王攀

新闻发布会不是公权道具/ 燕农

“邳州现象”是乡村沦陷的缩影/ 燕云飞

“扫黄家书”误入法律歧途/ 廖德凯

“为申遗涨价”还是“为嘴巴涨价”/ 司马童

选择性“物价接轨论”糊弄谁/ 练洪洋

警察家丁化与“家丁”警察化/  张敬己

秒杀“河南航空”直若唾面自干/  宋金波

别让“寻衅滋事”成为整治公民的借口/  张若渔

政绩观的“血铅中毒”最可怕/ 王旭东

河里不长鱼,只长GDP/ 严辉文

“民告官”胜诉率该怎么估算/ 毕诗成

开放低空不能只盯住万亿市场/  梁江涛

政府给公民“评级”是权力越位/ 潘洪其

勿再让弱小生命检验安全制度/  秦宁

中国“精英移民潮”的背后/ 王子石

 

社会篇

为什么穷人更容易堕落/ 周筱赟

反回扣医生的“人格病”怎么治/  椿桦

对“富二代手刃被撞者”齿冷之余/  徐锋

我和方舟子一样没有安全感/  五岳散人

记者为何连连受辱/ 长平

谁导演了“群众斗群众”的好戏/  马志海

有一种病毒叫“李刚”/ 杨耕身

“坐牢货币化”源于“权力江湖化”/ 李晓亮

“我爸爸是李刚”:最痛的一根刺/ 蔡晓辉

沉默,你的名字是弱者/ 董碧辉

“集体下跪”也是一种社会抗争/ 叶匡政

“信访专班”应该改名/  笑蜀

九问湖北“打错官妻门”/ 王石川

唐福珍自焚后,钟昌林为何没有歉意/  熊培云

请问,什么叫“依法维权”/ 邵建

官大乎,神大乎?/ 张鸣

蚁族“逃离北上广”背后的真问题/  张鸣

那些“单位人”制造的黑暗/ 吴祚来

纪念卢安克的神话/ 宋金波

中国校长为什么这么累/ 曹林

“以泪洗面”不是没可能/  叶扩

我们为什么慢不下来/  陈一舟

“闹饥荒”冒犯了“政治美学”/ 周士君

好看的最是值得警惕的/ 周云龙

不论哪种非正常死亡都必有尊严受损/ 单士兵

百亿神龙城权力零风险/ 赵勇

教辅书越来越多是教育水平下降体现/ 郑渝川

“双刀男”和他的喜剧精神/ 贾知若

你是“橡皮人”吗/ 龙敏飞

社会进步不能只靠“偏执狂”推动/ 朱迅垚

与艾滋病斗争不是与艾滋病人斗争/ 郝洪

老师无错,岂能向学生下跪/ 廖水南

“亿元警察”被杀缘何搅动反腐民意/ 朱述古

官员遇难引发网络狂欢的民意基础/  黎明

赵作海冤案再揭破案重口供之弊/  湖白

学历不重要,但唐骏学历很重要/  李翔

别把校园变丛林……/  林小明

 

经济篇

房价高是开发商抬上去的吗/ 茅于轼

警惕“投资移民”掏空国家财富/ 彭兴庭

别学美国征房产税/ 郎咸平

纠缠工资之差,就如阿Q画圈/ 许小年

让老百姓在银行里存钱而不是赔钱/  许小年

通胀时代的维稳/ 谢国忠

黄光裕打败了黄光裕/ 马光远

不要让慈善成为中国富豪的一门生意/  南都

中国成为强国必须物价高吗/ 刘洪波

全球印钞,中国加息逻辑何在/ 叶檀

如索罗斯对阵谢亚龙,你投注给谁/  叶檀

靠逃税生存的民企何来幸福感/  马光远

美联储的翅膀直接影响中国物价/ 时寒冰

当中国坐上“老二”交椅之后/ 鲁宁

旅游景点的成本为什么会越来越高/ 葛剑雄

门票涨价背后的“畸形价值观”/ 张铁

黄光裕倒下并非权钱交易的倒下/ 叶檀

房价涨幅“小数点放错位置”?/  马红漫

低工资时代已难再沿袭下去/ 马红漫

警惕“GDP主义”加速道德解体/ 郑永年

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富人们/ 童大焕

阶层分化背后有“嫌贫爱富”效应/ 朱四倍

慈善榜“以数字论英雄”的三重尴尬/ 朱四倍

中国未来劳力缺口一亿/ 罗天昊

“柴油荒”背后闪动着节能政绩鬼影/ 叶祝颐

你荒你的油,我得我的利,奈何/ 晏扬

经济适用房会推高房价/ 茅于轼

 

国际篇

俄罗斯“拥抱”北约的意味/ 党建军

拉登真盯上了欧洲?/ 张国庆

“维基解密”为什么不能“言论自由”/  木木

船长回家不是结束/ 叶海林

美航母若进黄海将激怒中国民意/  罗援

中国需要负责任的“鹰派”/ 汪嘉波

以人为本 还是以国为本?/  茅于轼

 “菲律宾人质事件”中的人性美/ 袁周

解读菲律宾人质解救中的遗憾/ 吴木銮

中国与第三世界说“再见”?/ 陶短房

中美博弈应避免大国悲剧/ 储昭根

警惕美元主动性贬值/ 李向阳

我为韩国“特招门”的发酵捏把汗/ 肖余恨

 

文体篇

郭德纲的嚣张不是罪/ 李承鹏

跟车延高谈谈诗/  景凯旋

“阴谋论”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盛行/  薛涌 

请成立“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  易中天

我们为什么不认错/  易中天

像韩寒那样珍惜你的痛感/ 笑蜀

翔飞人归来了,王者还未归来/  戴春光

是什么让李一道长越飞越高/ 曾颖

围观“开学第一课”/ 庄礼伟

《花花公子》的色情与禁忌/ 叶匡政

对中国足球的十点建言   郑也夫

西门庆是怎么成文化英雄的/ 薛世君

孙权,老曹老刘喊你出来喝酒 / 丁炜

假如遇袭的是中国男足/ 汪晖

别把慈善弄成高风险的事儿/ 吴龙贵

粤语绝不是满语/ 周云

 “鲁迅大撤退”之争是阅读贫乏的表现/  舒圣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何兵

如果乡音都死去/ 贺卫方

世界杯带给中国足球的何止三记耳光?/  陈光明

吵吧吵吧,曹操是吵不活的/ 王景曙

 

温馨告示

 

  本书内容,来自读者推荐、作者自荐、媒体编辑选送、本书编者自选,最后由本书编者统筹选编而成。在此,首先感谢读者、作者及编辑同行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选工作极为繁琐,且人手有限,仍有部分作者我们尚未一一进行联系。在此,敬请相关作者朋友同本书责任编辑联系,以便奉寄样书与稿酬。已经能联系上的作者,稍晚些时候,出版社会逐一寄上样书,但限于人力,作者们请耐心等待,谢谢。

  最后,欢迎读者、作者及社会各界朋友继续支持《中国年度时评》,随时推荐当年度公开发表的优秀时事评论给我们。《2011中国年度时评》,明年元月出版,今年12月上旬截稿。荐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出版社地址: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西门,邮编:510632,电话:020-85226205 责任编辑:杜小陆、 林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