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海、碧桂园、龙湖、雅居乐等名企四处扩张之际,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在当地遭遇了各种李鬼的纠缠,山寨阻击已成时下名企扩张时不得不面临的一大头疼问题。
此中海非彼中海
青岛楼市,一个名为中海•玫瑰庭院的楼盘将于下半年入市。
进入该楼盘的宣传页,可以看到,开发商为青岛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乍看之下,几乎所有人可能都会认定这是名企中海的楼盘。然而本报记者细查下去才发现,该楼盘开发商青岛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名企中海并无任何牵连,只是个假李鬼。
青岛市工商局的资料显示,青岛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青岛本地房企,1994年4月经青岛市建设委员会批准成立,公司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现为三级资质。
本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该开发商已在青岛开发了中海公寓、中海雅柏文工程等。
而真李逵的中海直到2007年才来到青岛,目前旗下的项目有中海银海一号、中海熙岸、中海紫御观邸和中海清江华府等。
实际上,中海在青岛遇到的李鬼并非只此一家,本报记者了解到,在青岛,还有一家取名为中海的地产公司青岛中海盛明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是一家青岛本地的民营房企。
而在河南,也出现两家名叫中海的当地房企:郑州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河南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两家房企与中海无任何关系,前者于2011年新近成立,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隶属凯景国际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后者于2001年3月在河南省工商局注册成立,股东分别为深圳海外装饰工程公司、深圳龙翔源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卓瑞实业有限公司。
中海相关人士在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回复中介绍说,目前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通过仿冒、傍靠乃至假冒“中海地产”从而侵占品牌权益的行为。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三类:首先,注册含“中海”等字样、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房企,或注册含“中海”字样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其次,在楼盘命名中,含有“中海”字样,或在营销时使用“中海会”命名客户联谊组织,以及使用“中海物业”命名物业管理组织;最后就是以“中海地产XX公司”名义招聘人员。
中海回复说,类似现象已对中海的扩张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此现象会败坏“中海地产”声誉,如“河南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所开发项目“违规”引发公众质疑;也会误导社会公众,同时类似现象势必对“中海地产”入驻相关区域造成直接障碍。
山寨冲击已成普遍现象
房企在扩张过程中,遭遇如此山寨冲击,并非只有中海一家个案,在地产界,这已成一个普遍现象。
雅居乐、龙湖和碧桂园等皆有同感。以碧桂园为例,在北京,有一家名为北京市碧桂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房企。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该公司为一家北京房山区民营房企,与大家所熟悉的广东名企碧桂园没有关系。这家公司在北京开发的代表性楼盘也以碧桂园命名,叫碧桂园温泉小区。而且该公司还抢注了碧桂园的域名www.biguiyuan.cn。
山寨阻击无药方?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广东圣方律师事务所律师颜宇丹对此分析说,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由地方工商部门审核不严格所导致的市场混乱。她具体解释说,一般来说,有企业提出与知名房企名称相同或类似的名称注册时,当地工商部门不应该让其注册。不过,一旦通过后,这些房企的使用就是合法的。以青岛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经当地工商部门合法注册,因此目前中海无权要求该公司改名。换句话说,从法律的角度上讲,虽然青岛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中海的名称有重复之嫌,但青岛中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合法注册成立的,不是李鬼。
她分析说,公司名称与商标注册不一样。商标注册事宜统一由国家商标局统一管理,因此不会出现相同商标的问题,但公司名称的注册,由各地工商部门分散管理,因此就出现了这种现象。不过,她也指出,“我个人认为,中海等名企可以对当地工商部门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他们撤销对相关公司名称的核准,因为中海已有了这个名称。虽然胜败难以预料,不过(将此外的“虽然胜败难以预料,不过”改成“通过”)通过提起诉讼,以引起舆论关注,让大家知道事实真相。”毕竟在现有的情况下,中海们只能通过强化宣传,让公众知晓个中真相,才能维护自身权利。
对此,中海指出,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考虑,中海于2007年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报认定“中海地产”为“中国驰名商标”,并于2010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此后,全国各地新成立的涉及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及物业管理领域的公司,不论行政区域,若含“中海”字样,则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不会许可注册,以此对“中海地产”形成保护。另外,对已有、现存的通过“仿冒、傍靠”侵占“中海地产”驰名商标权益,并获得现实利益,破坏“中海地产”商誉的,中海地产将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诉,通过行政手段维护“中国驰名商标”的正当权益,同时,中海地产”将对严重侵权企业,采取相关法律手段。
李鬼缠中海 房企扩张遇山寨版阻击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