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障碍(二)


  3、文化迷失的沉重代价

  继去年三聚氰胺风暴及前些日子的瘦肉精之后,日前,事发上海某企业的染色馒头事件又将人们的注意力扯到食品安全问题上。

  简单理解,诸如此类,只是企业生产加工的质量意识问题,仔细分析,这不但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社会文化扭曲的后遗症。

  金钱至上,利益为天的大环境下,企业不但丢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甚至视一些草菅人命、无德无良的经营手段为“潜规则”。

  三鹿、伊利、蒙牛们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不是一个个都“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吗?他们是否曾有过企业利益与食品安全的两难抉择?甚至于,事后是否曾有过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痛苦忏悔?天知道。

  然而,话说回来,包括日前发生的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的涉案企业,他们虽然被社会舆论暂时性地申讨为罪恶的制造者,但同时,他们也是这个罪恶时代的受害者。

  所谓干一行就要入一行,这里的“入行”,即是要懂得行业潜规则。潜规则的深刻含义,即指所谓的“只可以做,不可以说”的诸如实施行贿受贿、偷工减料、造假做假、抄袭模仿、恶意竞争,甚至违法犯罪、坑蒙拐骗等过程最基本、惯用的方式和方法。

  而且,潜规则一词还有个特定的含义,即指不但被行业所沿用,还被社会所默认的深层意思。

  很简单的道理是,三聚氰胺被用于牛奶生产中,对制奶企业而言是属于这个潜规则产业链的终端了,而上游的三聚氰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则是更早、更主动地实施了所谓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推广”战略。

  同样的道理,超市当中的玉米馒头是通过面粉馒头染色而制成的,那么到底市场上真正用玉米面做成的玉米馒头有多少呢?

  这一切的一切,包括消费者在内,行业监管部门、下游销售终端,也许早就心中有数,只是以一种无视事实存在的“掩耳盗铃”式的思维逻辑默认事实的发生和存在而已。

  正如一个马蜂窝,它原本早就存在,以“不捅它”为选择似乎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相安无事、与己无关的习惯性思维逻辑。

  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定文化形态。

  对一些恶俗及所谓的潜规则的默认,即是一种批判文化的严重缺失。

  当“造假”成为一种时尚、潜规则的时候,“打假”的王海们自然便成了“另类”。

  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尤其是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造假们当然都将付出以身试法的代价。但整个社会是否具备一种强烈、持久、稳固的批判文化才是从根本上遏制这些不良事件发生以至于屡禁不止的唯一保证。

  唯利是从、沽名钓誉、腐化成风的大环境下,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只是“果”而已,而它的“因”是社会时代文化的扭曲以及企业在价值文化上的迷失。

  在这个特殊(所谓特色)的时代环境中,我们应该看到广大制假、售假企业罪恶的一面,也应该看到他们身不由已、随波逐流及其他无奈和迷失的客观现实。

  企业利润与道德,究竟熟轻?熟重?中国民营企业的未来之路,究竟何去何从?

  30年辉煌成就的今天,我们理应欣喜于中国民营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过程,但同时也要求民营企业们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的局限和不足所在。

  企业在文化上的迷失,也许并未在短期内感受到应有的切身之痛,但它必然累积为最终失败的惨重代价是不言而喻的,诸如三鹿类的实例就是最好的明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