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灾区概念的历史记忆与新北川的崛起
李华新
4月20日,随着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绵阳分会场正式启动,期待已久的北川巴拿恰商业街也将正式开街。举世罕见的灾难与史诗般的重建,使“北川概念”外延不断扩大,北川已名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三年灾后重建,重塑了羌乡新貌,崛起了中国新羌城,北川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北川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灾区”、“受灾群众”等词汇即将写进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
(《四川日报》110416)
灾后重建后,北川新县城无疑是最耀眼明珠,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功能、浓郁的羌民族特色……在每座建筑物的背后,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
从基础设施上来讲,一个新北川已然崛起。然而,再造一个“产业”新北川任重而道远。灾后重建为北川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奠定了北川长远可持续发展基础,但如何整合、转化、提升灾后重建成果仍是一道待解之题。
“产业振兴将是新北川希望所在。”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说,随着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北川产业发展思路逐渐清晰:
工业要雄起来。今年要确保北川-山东工业园34家企业全部投产,实现北川工业发展良好开局;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启动新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北川几年后的旅游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能否成为全县经济的一个支柱,
现在看来,北川人现在已经字啊开始编制自己的计划,而且北川这个羌族居住的地方,它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正是吸引人们来到这里的一个因素。
而想这样的一个具有羌族民族特色的商业街,现在缺少的不是现代的气息而是古老的羌族文化自的独特的传统。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北川以毁灭性打击,北川县城老城区80%的房屋、新城区60%的房屋倒塌,地震共造成全县15645人遇难、4311人失踪、26916人受伤。道路、水、电、气、通讯全部瘫痪,行政、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全部被毁,360余家中小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
历经近三年重建,新羌城拔地而起。截至去年底,全县灾后重建项目754个,估算总投资290.78亿元,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37.45亿元,其中规划内项目完成204.4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90%。
可是说,北川现在的一切都是用投资来搭建的,因而北川现在的景色或是正在从废墟中重建的历史,就是在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来打造的新的北川。即将开街的商业街,会很火爆的,也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但是笔者还是有几丝担忧。那就是要真正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它就需要一个真正能够带动北川的产业为集群的重新建立,并且蔚成风气。
“去年春节,几万外地人来参观新县城,整个新县城简直就是一个大公园。”这是人们对于新北川的期待,自然也会成为北川百姓的期待。 4月20日,造型独特、羌风浓郁的巴拿恰特色商业步行街将鸣锣开业。开业在即,在步行街上,许多业主正在对店铺进行精心装修。
新县城要靓起来。要把新县城建设成为承载北川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地,搞活新县城商业氛围、加强新县城公共管理、加快新县城旅游服务基地的规划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北川新县城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功能为一体的中国生态园林城市。
市场要活起来。要逐步摆脱以计划为主的灾后重建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转变思维方式,引入市场资金,以政府为主导,借助市场促进城市发展,统筹经营北川。
这样看来新北川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和把自己的旅游资源真正做成支柱产业的规划,而且是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要打造成富民兴县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路;而旅游产业也可以使得百姓的生活在今日见到具体的效益;而产业园的建设则是可以整体提升北川的经济实力。
开街揽客可以热闹一时,而兴业富民则是一个持久的发展规划。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