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优、雀巢等部分洋奶粉纷纷上调产品价格,其他部分品牌洋奶粉也准备涨价。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物价总体水平持续走高,全国上下正在“控物价、保民生”,而部分洋奶粉在毛利率高达60%的情况下,仍“顶风”上调价格,原因在于这些洋品牌掌握了国内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权,说涨就涨,底气十足。
近年来,洋奶粉价格涨幅惊人。据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奶粉41.4万吨,增长67.8%;平均价格为每吨3352.8美元,上涨42.6%。业内人士反映,自2010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节攀升,特别是自三季度以来,已连续多个月高出3%的警戒线,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联手打压通胀、全国工商联下属24家商会联合倡议“稳物价”等背景下,洋奶粉价格“顶风”上涨显得更加刺眼。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国内奶业丑闻频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洋奶粉自然成为部分消费者的首选,市场地位日渐稳固。陈连芳认为,目前全国奶粉市场销售总额在450亿元左右,而洋奶粉占有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60%至70%的份额,基本掌握了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内消费者更加信赖洋奶粉,高端乳制品的可替代性下降,导致洋奶粉的市场地位更加无可撼动,国内乳制品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
从阜阳“毒奶粉”事件开始,到“皮革奶”事件,国产奶粉接连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地伤害消费者的利益乃至生命安全,逐渐摧垮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最后一丝信任,固然是洋奶粉顶风涨价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反垄断法无力的!反垄断在中国的立法命运,被形象地概括为“一十三年磨一剑”。从1994年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到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整整耗费了13年时间。如此漫长的立法过程,显然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慎重”来概括,8章57条法律文本的背后,既有思想的交锋,又不乏利益的互博。
就在《反垄断法》正式实行的前夜,宝洁公司正式证实,旗下帮宝适、护舒宝等产品价格将纷纷上涨。今年的二月,据法国媒体报道,因涉嫌操纵市场价格,联合利华、宝洁、高露洁、庄臣公司、汉高集团、利时洁公司以及其他三家公司在法国接受调查。据报道,这9家欧美消费品巨头涉嫌从2004年底开始加入了操纵法国市场产品价格的协议。如果这些公司被证实违反了竞争法,将被处以其全球年营业额最多10%的罚款。而在中国,面对化工行业涉嫌涨价的行为,只是行政干预,通过“约谈”来化解集体涨价的风波。真正起作用的《反垄断法》却在一边歇凉!
成本增加已经成为商品价格上涨冠冕堂皇的理由。生产企业只说因成本上涨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却从来都规避成本到底是多少、哪些成本上涨了、上涨了多少。通过出面约谈来控制涨价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能是临时性的。《反垄断法》主要依靠行政执法来保护消费者利益,其保护的力度和效果更需要政府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