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就是“温加饱”,这是温家祖辈对温家宝的期待。温家祖辈以此告诫他们的子孙:要时时把人民的温饱放在心上,居安思危,永不忘本。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今天,中国人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而“天不变,道亦不变”,执政者的核心要务永远应该是老百姓的生存利益。温家宝谨守祖先遗训,成长为共和国的第六任总理。
温家宝世居天津宜兴埠镇温家胡同,是教育世家。温家宝的祖父温瀛士,生于1895年,17岁开始投身教育事业,1930年9月,温瀛士在宜兴埠创办了一所私立小学。温瀛士的弟弟温瀛阶,也就是温家宝的叔祖,曾任天津一所公立学校的校长。温家宝的父母也都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温家宝还拥有一位显赫的叔祖,他就是温瀛士的幼弟温朋久(温瀛举)。抗日战争时期,温朋久曾任国民党第38军军长赵寿山办公室的代理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温朋久一度在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执掌的北方大学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温朋久成为新中国最早任命的15位正副司长、主任委员中的一位。后来,温朋久还出任了新中国第一任驻日内瓦总领事。
2003年3月,温家宝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就任总理后,温家宝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国家政策。主要包括取消农业税、推行全面义务教育、改变房地产政策、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人认为,前两项是温家宝在任期间的重大功绩,后两项则引起了较多的争议。
政策之一:取消农业税,农业生产回归首要支柱地位。从2004年到2009年,政府连续六年把农村问题列为中央一号文件。2006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免除了农业税。这标志着在中国征收2600多年的农业税寿终正寝。免除农业税不仅可为农村的四口之家减轻税负260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还能够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政策之二:全面推行义务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该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2008年9月,中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1.6亿城乡学生开始接受免费教育。真正实现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的巨大进步。从此喊了多年的口号,终于成为现实,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国与世界实现接轨。政策之三:改变房地产政策。1998年,朱镕基进行了全国第一次房改,提出居民住房以发展“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国策。2003年8月,温家宝主持全国第二次房改,提出发展“普通商品住房”的国家政策。政策之四: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了全球经融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出台总额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政治家之所以是政治家,不仅在于他的具体政策,更在于他敢于开风气之先。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成就。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面临着危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到了尽头,经济发展的阻碍开始表现在具体制度层面;中国的民主制度尚需完善,“老百姓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待落实。很多人认为,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兴衰成败的关键时期。如果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中国就将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如果遭遇不测,中国社会可能重新回到过去的时代。在民族兴衰的关头,中国需要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温家宝就是这样的人。他提倡政治体制改革、倡导普世价值、关怀民生、主张言论自由。无疑,这些都是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不二药方。
温家宝提倡政治体制改革。他曾先后七次公开谈论政改。2003年,温家宝就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力求推动民主决策、依法行政、民主监督。2004年,在接待记者时,温家宝表示,我们从一开始搞的改革就包含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改革。2008年,温家宝要求,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要有新突破。2009年,温家宝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政治体制改革有三个重要方面是:一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二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各方面的监督,使政府的行政运转依法进行,并置于监督之下。2010年8月,温家宝视察深圳时明确地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改革停滞和倒退只有死路一条”。这句话话音刚落,中东就爆发了革命,显示了温家宝的先见之明。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继续为政治体制改革造势:“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
温家宝倡导普世价值。2006年9月,温家宝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说:“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2007年,他发表文章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温家宝对普世价值的提倡,遭到了一些人的痛恨。在这些人眼中,世界上根本没有普世价值,任何价值都是个别的、具体的,具有阶级性的。实际上,所谓普世价值,就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天下”主义。按照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人类有一些共同的规范,全人类都必须遵守。比如,仁义忠信礼敬就是儒家提倡的普世价值。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孟子认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此四心,“非人也”。可见,谁自绝于普世价值,就是自绝于人类。温家宝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他自己先做到了这一点——他保持着作为人的尊严。
温家宝关怀民生。他有一则著名的宣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上任以来,温家宝年年都要对控制房价做出重要讲话。他还曾为农民工讨薪、为矿难中死去的矿工落泪、勇敢地接待进京的访民,被老百姓誉为“平民总理”。2008年,温家宝已经是67岁的老人。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亲赴灾区视察,了解百姓疾苦。2009年,温家宝同样操劳不已,鲜有休息的机会。《南方周末》有一名记者对温家宝的行踪进行了统计,他发现,2009年前八个月中:温家宝连续调研了全国18个省市区,走遍大半个中国。八个月中,温家宝竟然只休息了4个周末,其他的周末,温家宝不是外出调研,就是开会、出访、会见外宾。
温家宝主张言论自由。他说,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言论自由根源于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政治理论。言论自由对现代民主政治非常重要,它是防止权力垄断和腐败的利器,可以医治当代中国的诸多弊病。对这一点,温家宝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而做到所有这一切,都必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言论自由对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不乏先例。40年前,蒋介石统治台湾,台湾成为大陆眼中封建、守旧和落后的地区。到了蒋经国时期,台湾骤然一变,开放报禁,庶民可议朝政,台湾从此走上现代文明之路,成为世界国家走向民主的典范。
有人说,温家宝一直在演戏,只喊口号,不做实事。殊不知,在中国,很多事情并不是温家宝一个人说了算。拿政治体制改革来说,无论从政治的权威和个人的声望,温家宝都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来推动政治改革。在现有体制下,温家宝只是做了他所能做的,为后来者定下了政治体制改革、言论自由的基调。关怀民生、提倡民主,无不体现了政治家的开明和进步。作为共和国的一代良相,温家宝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