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把员工当主人员工更不会把自己当主人
近期在清华大学董事长私募股权投资和资本运营高级研修班讲了两天课,张雪奎讲师主讲的是股权激励和证券投资课程。整个课程讲的很圆满,其中有几个观点和股票投资方式方法,让参加课程培训的董事长们感到惊诧。以下是在谈到股权激励的时候,张雪奎讲师的认为,中国的股权激励,应该多采取员工持股计划的股权激励方式,把员工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紧紧地捆在了一起。张雪奎讲师认为,中国的老板们,要有把员工当成企业主人的精神,反过来员工才会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才会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效益紧密的联系在一个。张雪奎讲师的论调,让台下在座的各大企业的高管们(学员)和旁听的教授们有所感悟。下面是张雪奎讲师关于股权激励与企业主人的辩证思维,列出来供大家批评。
张雪奎老师告诉在座的学员,目前中国A股上市公司已达2061家,完整意义上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只有26家,还有130多家公司处在漫长的将要实施或计划实施过程之中,如此计算,已实施激励和可能会实施激励的公司只占总上市公司数目的7.6%左右。这组数据足以说明股权激励在中国行进之艰难,也可以反应出职业经理人的窘迫状况以及职业经理人难于成为事业经理人的根本原因。同时更彰显了员工在企业中的无足轻重。
张雪奎老师举例告诉学员们,他在考察企业的时候,曾经听人说,隔壁一家企业失火,全体员工竟然没人出面救火,任凭大火肆虐。别人问起来,这家企业员工说:我们这个厂得老板常说,企业是老板的,老板永远是对的,老板让做的事情必须做,老板不让做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老板(外出)没有通知他们救火,救了也不知道对不对。其实能够听明白,老板没把员工当成自己人,员员工也没必要把自己当成老板的自己人。
张雪奎讲师认为,企业确实是老板的,但是同时也是员工的,离开员工的企业就不能成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虽然企业是大股东说了算,同时企业还是公众的。上市公司不愿意实施股权激励,认为是上市公司的老板拿自己的钱去奖励给少数的个人或者全体员工(员工持股计划)。张雪奎讲师认为这是一种完全的错误观念,是狭隘的利益主义与自私主义杂交的错误产物。
不错,无论用什么形式做股权激励,都需要股东做出一些“牺牲”,让相关的员工“共同创造业绩、共同分享成果”,本来员工做死都拿不到年薪百万千万的,这下就有了成为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的机会。但是,老板有没有想过,企业行为本身就是剥削行为,“牺牲”是取之于民又还之于民的理性回归;员工有没有想过,企业的收入是大家贡献的结果,你的工资与股权不是老板的施舍,而是大家之应收应得。也就是说,企业或者企业的股份“分”一些给员工是应该的,谈不上是老板们的牺牲。
相反,说明股权激励本应该是利益分配的补充形式,尊重了利益创造的本原性,同时说明老板们聪明智慧,这样做符合“财散人聚”的原理,不正是老板们需要的吗?而且,“众人拾柴火焰高”,表面上老板牺牲一些股份,但股值会因为员工的积极努力而大大提高,这不比老板固守不值钱的100%股份更有价值吗?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做股权激励的企业老板,都是狭隘的利益主义者,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缺乏聚材生财的智慧,过程一定是在走钢丝,表现为守财奴,结果是企业或许就是直接走向消亡。
不做股权激励的企业老板不仅是狭隘的利益主义者,也是自私主义者,而且是极度的自私主义者。有的老板说,我不是不想激励,但总是找不到一个方法或者平衡,害怕因为小部分人受益而让大部分人内心不平衡。这是一种荒谬的借口,是欺骗员工的伎俩。正常说来,股权激励并不是说只给少数的几个骨干,而是大家都应该有“份”,根据职位、职龄、贡献的不同会有所不同,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家都当家作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企为家。很多时候,老板总说员工不能以企业为家,现象上确实没有错,但是老板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给了员工一个经营人生的家园呢。我们看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的股权激励种类,比张雪奎讲师知道的(没有必要比我们已经实施的可怜的几招)丰富多了,比如从股票股权获取类看,有经营者持股(Excutive Stock)、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缩写为ESOP)、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缩写为MBO)等,比如从股票股权拥有类看,有股票期权(Stock Option)、虚拟股票(Phantom Stock)、股票增值权(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缩写为SAR)、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账面价值增值权等。其中“股票期权”是最广泛的一种激励,比如我在为广州一家企业做股权激励设计的时候,计划中任何一个员工,哪怕是前台小姐,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就有他的期权,并且以纸面协议的方式固定下来,人人有份(这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员工持股计划)。
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民众的要求其实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员工那么高,能有期权激励就完全可以代表所有的股权激励了,但是在中国的2061家上市公司中能做到的真是凤毛麟角。这不是极度自私又是什么呢?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难产,除因为上述利益与自私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出于利益但远比利益更张狂,那就是穷怕了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企业,整天奢想着能不能做成中国的首富、地方的首富,完全忽视了经营企业的本质和财富来源的本质;一个是出于自私但远比自私更狡诈,那就是老板成天在思考如何给员工讲故事、给社会讲故事,以期获得更高的股票增值,给员工美妙的许诺而故意一次次失信。现在电视报纸天天都在宣传金钱而不是财富,所以一个个企业老板特别是上市公司老板会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金钱上和用金钱来衡量的各种名誉上。首富是当仁不让的一个名誉,尽管不少的人获得了都是昙花一现,尽管不少的人获得之后都身陷囹圄,这种高调的虚无缥缈的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是老板的人生至高追求,所以不会想到要分别人一杯羹。
另外,老板即使心中明白永远都做不了首富,但总希望自己的钱财能多一点,钱从哪里来?当然是股市,而且是在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市场上去淘回来,这样,老板自然不会在自己股票解套并获利之前“拱手分给”员工了。一般来说,老板都会有自己的理由或者哄骗花招,比如现在给大家很难得到证监会和银监会的批准、业绩不好也不能给大家以免造成鼓励懒惰的错误信号、现在股价太高不适合给大家等到最低谷的时候给大家才能合算、正在组织相关专家研究方案一旦完成了就付诸实施,等等都是借口,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股权激励!有许多员工还在一个劲儿傻乎乎地等啊等啊,盼星星盘月亮,盼到自己快退休了都没有获得股权激励一根毛。所以,聪明的人就会这样想,如果一上市就有自己的,就好好珍惜,等待出售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干脆就一直不奢望,自己还是根据自己的事业方向做选择性的发展。
以上,就是张雪奎讲师关于股权激励难产的简单想法,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不便告人,或者即使能昭示天下也于事无补,因为这里是中国。其实中国人普遍就想得很明白,有没有股权激励都无所谓,咱不是靠那个活着,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可以做就可以,企业兴衰和咱们没关系,这这家倒了换他家,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就是张雪奎讲师说的,你不把员工当主人,员工也没把自己当主人,心在哪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