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上应当特别突出地强调以下几方面: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即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是我们党长期倡导的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这一道德观在全国各族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更使得这种道德有条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因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每个人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都享受着别人对他的服务,无论从事那种职业,也无论职位高低,只要认真地从事本职工作,热心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都是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还应提倡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把道德建设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2、树立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义利观。邓小平同志从新时期一开始就反复强调,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坚持讲理想、讲道德,批判“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相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表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用鲜明的语言概况义利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这种社会主义义利观,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现实存在着的。就拿我们医疗卫生事业来说,当今涌现了不少象熊永强、赵雪芳、王忠诚这样的先进典范,他们用博大的爱心留给人们一座座精神丰碑;他们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化成了为病人优质服务的实际行动;他们正气凛然地抑制拜金主义和利己歪风对医务界的侵蚀,塑造了人民医生的纯洁形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不就是这种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高层次的生动体现吗?因此,要树立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就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歪风,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3、提倡艰苦创业的精神。当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温饱的殷切期盼终成现实。但是,要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还要靠我们全民族的艰苦奋斗。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最重要的失误,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利于克服腐败现象。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刚刚取得一些成就,人民生活刚刚有所改善,社会上一些人的勤俭之风就开始淡薄,他们在物质享受上互相攀比,用公款大吃大喝,购买高级轿车,兴建高级宾馆和别墅,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必须提出“高消费、超前消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破除“金钱就是万能的”、“消费就是美德”、“享乐就是价值”的旧观念,树立起“金钱买不到尊严”、“节俭才是美德”、“人生应有所追求”的新风尚。
4、将道德建设同热爱本职工作和热爱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一是要吸引全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在参与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协调、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局面。二是坚持以育为本,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确立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 和规范,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使道德建设成为全体职工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三是热爱科学技术。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进行全面改革时期,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因此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用科学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着重大影响,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工作中讲究科学,提高效率,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对技术的刻苦钻研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究竟怎样具体去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教育灌输。
良好道德的养成,必须靠教育来灌输,靠教育来培养和树立。所谓教育灌输就是要对全体职工有目的、有系统、经常反复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大家印在脑子里,并自觉地作为行动准则。结合学雷锋、学先进强化全体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意识。灌输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强制性灌输如印发道德手册、有组织的理论教育学习、考试。另一种是疏导性的教育,如开展讲座、研讨、文娱节目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2、环境熏陶。
积极向上的环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工作热情高涨,有利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要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培养教育工作,遵守以道德为荣,违反道德可耻的风气,形成人人讲道德,按道德规范办事的良好风气。
3、制度约束。
任何道德建设都离不开制度,因为道德、纪律与 法制是以不同形式提供调节社会成员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所以没有制度的约束行为就无所可遵循。所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式,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全体人员一进入社会和工作环境,就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4、榜样引导。
榜样引导,应从两方面做,一是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以身作则。邓小平同志说:“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在他看来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是端正党风,如果每个党员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这种以身作则以示范的途径和方法,在道德建设上是必须的。二是抓典型榜样。动用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全体人员耳濡目染,近有所学,远有所追,起到鼓舞和鞭策作用,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利益关系是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多层次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历史遗留的和长期“左”的思想影响,更多的则是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政策法规不配套,管理不完善造成的。因此道德建设的任务还是艰巨而迫切的。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新旧道德交锋相当激烈,有些旧的道德观念已被否定,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为困难。所以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我们共产党人长期的努力和不懈地追求,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道德“滑坡”了,如何“上坡”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