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下,家电业为何涨不上去



    继上月约谈方便面、日化企业后,4月中旬,发改委价格司再次会同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等政府部门,密集约谈17家行业协会,抑制涨价,家电行业赫然在列。
    在“约谈抑制涨价”和“抗通胀”成为一项全国性的集体运动的背景下,绝大多数消费品行业都难以置身事外,家庭必备耐用品的家电行业被约谈,更是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家电行业被约谈“定价权一定要服从国家大局”实在有点多余。
    事实证明,家电行业抗通胀,从来就不需要动员。尽管这些年来,家电行业涨价的内在需求很大,尽管家电制造商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苦,也尽管终端渠道商涨价有着“一千个不得不涨的理由”,但是,家电行业人为制造些紧张气氛可以,真的要涨价,操作起来真的很难。
    这几天,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学斌在重庆就断言,日本地震致液晶彩电涨价一说完全不靠谱。同样道理,业界所谓“日系数码、IT产品最迟5月要涨”,“现在买空调最划算”之类的传言同样并不靠谱。广州国美总经理高集群直言,涨价无异于自杀,把自己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有人不信邪。今年3月底佳能、索尼数码相机、摄像机悄然在终端实施了提价,有的将此前的赠品优惠取消。半月过去了,曾经差点被佳能、索尼赶尽杀绝的二三线相机巨头,如尼康、三星、奥林巴斯等,趁机以低价优势,重新在市场活跃起来了。
    话说,家电业涨价的内在需求很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此间广交会上可以闻出味道,与家电相关的基础原材料过去两年内的价格普遍呈大幅增长状态,铜、塑料、板材、铝的价格,少的增长30%,多的已经翻了不止一番。由此导致家电生产制造成本出现大幅上涨。与此同时,用工成本、运输物流成本、电力成本等等也都呈大幅上升趋势,如此生产、管理成本的全面上升给所有家电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营和发展压力。某国产品牌彩电总监公开抱怨称,我们基本上是维和队,维持着生产体系运营和谐稳定就可以了,根本就没法赚到多少利润。
    最近参观过知名家电制造工厂的生产流水线,想想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这样庞大的物件,光螺丝就需要有无数工人按照无数的工序在运作。但是生产出来,硬是卖不出几个钱。制造工作做的苦,销售队伍卖的苦,我这个消费者,看着心里都觉得痛,觉得不把市场价翻个番来卖,实在是天理难容。
    然而,但是,谁在涨价呢?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油价走进8字头,看着菜价一路往上窜,看着街头五毛一个的包子现在都涨成一块了。估计全国人民都同意,除了工资外,就只剩下家电没涨了。甚至,家电企业多年以来一直是备受价格战困扰,不仅仅是空调价格连年走低,平板电视、滚筒洗衣机、冰箱、小家电同样存在着大面积的价格倒挂现象。以这两年销售火爆的变频空调为例,2010年度的下滑幅度将近20%。而在同时间段内,许多基础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40%以上的增长。
   也有人说,从2010家电上市公司的飘红年报看,家电业的日子很好过啊。实则不然,仔细分析各类指标就不难发现,家电企业近两年规模和利润的增长,对外部机会的依赖度较高。一方面,空调、冰箱、洗衣机、小家电产品行业呈高速增长之势,市场需求高亢。据统计,2010年家用空调的需求量同比增长了44%,冰箱和洗衣机的同比增幅都在30%以上,这促进了家电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另外一个方面,以节能惠民、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在刺激消费市场大幅扩容的同时,也给予了企业巨额的资金补贴。
  许多上市公司2010年净利润的增长会让外界扭曲对国内家电市场的认识。虽然各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增幅高的达到了200%以上,普遍都有40%左右,然后这个是建立在规模高速增长和巨额财政补贴的基础之上的。格力电器2010年净利润高达42.8亿元,但是同期内节能惠民补贴就有21.47亿元;志高控股上一年净利润为4.55亿元,而节能惠民补贴额为8.09亿元,如果没有该补贴,都有可能亏损;TCL尽管也有2.61亿元的补贴,但是其2010年的净利润却是下滑的;青岛海尔表示2010年营业外收入同比增长了394.28%,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各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增长。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告诉我们,2010年企业实际营运过程中,规模化增长带来利润增长的边际效应是负值。
  雪上加霜的是,产业政策不仅仅在补贴力度上大幅缩减,而且还存在着退出的可能性。在成本上涨不见缓解而价格上涨却现压力的尴尬境地中,家电行业被约谈要谨慎涨价确实有点冤。
   注:本文部分数据素材来自“艾肯家电网”,谨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