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改革方略的一个重大发展(三)


 顶层设计:改革方略的一个重大发展(三)

——学者四人谈(邹东涛 周天勇 迟福林 李志昌)

   

改革方案要有战略性和综合性

 

  

  周天勇(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十二五”期间,中国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进行改革攻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总揽全局、统筹把握、合理规划,才能保证体制改革的顺利和成功,这就是“顶层设计”。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十二五”期间应当有一个渐进性的改革规划,对于近期的任务、中长期的目标、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等等,都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考。
  首先,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应当遵循这样一些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就是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体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更多地借鉴和吸取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更好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这是能否有效推进中国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二是连续性原则。制定体制改革方案并不是要终止原有的政治改革和发展进程,另起炉灶,而是要承前启后,在承认历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定新的体制改革战略规划。三是可行性原则。体制改革规划制定的目的在于执行,改革方案的实施必须具备方案实施的现实条件。因此,在制定改革规划时必须充分估计各种因素对改革实施的影响,注重可行性分析,使体制改革规划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否则,改革方案再好也无法实现。四是预测性原则。体制改革规划在时间概念上是以实现发展目标为诉求的行为,是对未来体制发展趋势的一种预先分析和选择,这种预先分析和选择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对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统筹。
  其次,制定体制改革方案作为一种决策过程,是对各种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可能、途径和方法的选择过程。从程序上来说,方案制定包括问题的界定、目标的确立、方案的设计、后果的预测和方案的选择五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阶段或环节。制定体制改革规划,必须首先明确体制改革目标,这是制定改革规划的第一步。改革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措施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改革目标是政策制定的指导目标,也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的基础。

体制改革方案制定出来后,还要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以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实施的可行性,即方案被抉择机构或决策相关的群体接受的可能性。二是经济可行性,需要多少成本,即获得政策资源(包括一般性资源和特殊资源)的可能性。三是社会可行性,主要是发展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群体阶层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事实上,改革方案制定的目的在于规划国家长远的发展问题,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改革方案抉择的最基本的依据。体制改革规划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有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智囊团对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