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高等教育观述要


苏步青高等教育观述要

  步青教授从事教学和办学实践,长达70多年。值此苏步青教授百岁寿辰暨回国执教70周年之际,我们忘不掉他为我国科教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纵观他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观,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甘为人梯 多出精英

  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一条教育规律。我们不必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感到羞愧难当,而相反地应该把它看作是对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苏步青关于“培养学生一代超过一代”的观点,在《光明日报》上的“每周评论”中,被称为“苏步青效应”。

  苏步青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归纳出以下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要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要让他们超过自己继续前进;三是自己决不可倚老卖老,还要不断学习和研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背后追赶中青年,使他们戒骄戒躁,继续勇往直前。”1931年到1952年的四年间,他培养出106位毕业生,其中建国之后担任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就有30多位。在复旦大学工作的40年间,他培养的学生,更是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培养学生超过自己方面,苏步青还提出“选苗拔尖,拔一个带一批”的方法。他和陈建功教授非常重视选苗拔尖工作,无论工作多忙,任务多重,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亲自考察和选拔业务上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对选中的苗子进行精心的培养和保护。为了广开才路,复旦大学数学系还通过招收研究生、数学竞赛、举办数学训练班和试点班等各种方式物色人才。选准对象加以重点培养,在业务成熟后就把他们推上学术领导岗位,带领一些同志搞研究工作。这样拔一个,带一批,使人才一代一代地成长起来。 1997年上海市评选科技精英,人们惊奇地发现,10位精英中竟有一对昔日同班好友。37年前,正是苏步青慧眼识英才,把同为数学尖子的他们选入复旦大学数训班;37年后,他们已成为不同领域的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他们又同时登上了新一届科技精英的领奖台。他们就是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所长朱传琪教授和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洪家兴教授。

  苏步青认为:“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还不全面,应该是“严师出高徒”。学生的本领大了,无形中把老师捧为“名师”。“名师”、“严师”,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一位老教育家严谨治学的高尚风范。他的学生,几十年之后,还谈起苏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的许多事例,使他们终身受益。

  此外,苏步青还主张人才要流通,不要使优秀人才过于集中,否则他们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往学校向各地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如今他们已成为当地的骨干力量。今后仍应该重视这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内地,到边疆去,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倡导研讨 注重能力

  苏步青始终认为,大学学习与中学的区别在于,要注意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因此,他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复述,而要有创造性。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独创能力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就是苏步青和陈建功提出并一贯实践的小型科学报告会(或称讨论班)的教学形式。

  用讨论班的形式育人,具有多种优点。其一,培养学生或青年教师严谨的学风。他们必须仔细阅读书籍和文献,在阅读中如发现问题,一定要推敲到底。其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报告者在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时,要求有独到之处,就必须深人思考、研究。其三,指导教师在讨论班上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经过讨论答辩,使论文达到较高的水平。讨论班规定:凡一年间报告不及格的应届毕业生不得毕业。这对低年级学生是一种促进。科学讨论班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断完善和坚持下来,在当前并有所发展。陈苏两教授就是以这种严格的要求和独特方法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形成了国内外广泛称道的“陈苏学派”。 讨论班这种发扬学术民主、培养严谨学风的好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的讨论班是几个二级学科合开的,有的是单独开的;每一类型中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有的是读论文,有的是合读一本原版参考书,五花八门,各得其所。在讨论班里既报告重要论文,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向,也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经常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较深入的讨论。讨论的过程同时也是活跃思想、交流思想、解放思想并孕育新思想的过程。有不少科学论文,它的思想最初是在讲座班中形成的。通过讨论也提高了教师的外语水平。复旦大学数学系、所1965年前毕业的教师,都能使用两种外语,多的达三、四种。有一段时间,数学系、所每周总共开办35个讨论班,学术研究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苏步青在总结讨论班的经验时指出:开办讨论班在中国也是一种首创。凡在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复旦大学工作过的,无人不知讨论班。而著名数学家卢庆骏、程民德、龚升等等,又无一不是通过讨论班培养出来的。

关注应用 改革教育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苏步青认为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学科、新技术,要研究和发展这些新科技,没有广泛而巩固的基础科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对基础科学提出种种新的问题,使基础科学也得到发展。

  苏步青从事基础数学的教学和研究长达40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加深了对基础数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江南造船厂接受“再教育”。苏步青即与工人同上船台,了解实际对数学的要求。在研究船体改样的过程中,苏步青从理论上提出设想,又翻阅了挪威、瑞典、美国等最新的造船技术,解决了船艏曲线的光顺问题。这项科研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重大科技成果奖,也使苏步青尝到应用科学研究的甜头。

  目前,有少数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者,对基础科学开展应用研究不太重视。有的认为那只是小玩艺儿,他要搞大的,“尖端”的;有的抱住自己的小摊头不放,眼睛只盯住几篇论文,不想为发展经济做些工作。苏步青看到这些现象,指出和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并引导他们深入实际,使他们的。心和工农业及其他建设事业的脉搏一起跳动。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苏步青在教育思想和科学研究上产生了一次飞跃。他与学生刘鼎元教授合作,把代数曲线论中的仿射不变量方法,首创性地引入计算几何学科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在“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系统”、“汽车车身外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的研究中,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开发建筑、服装、内燃机制造等工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去,获得成功。他们合著的《计算几何》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并被译成英文,1989年在美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科技的发展既要求基础和应用相结合,也要求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苏步青说:“要培养通才,不仅要懂数学,也要懂点化学、懂点物理学,还要懂点生物学,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才干。比如遗传学里要解决遗传因子的问题,就要应用到数学,需要用数学理论来解决,可搞数学的又不懂遗传学,那怎么解决科学难题呢?”“发展教育必须加强改革,但要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 苏步青认为,建国50多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多次变更,但都因未能适应中国国情而留下许多教训。所以教育事业急待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他建议,综合大学的理科要从纯理论中解脱出来,同工、农、医科结合,同经济实践结合,要融汇进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等同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固然需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但也要防止脱离实际的单纯理论研究倾向。否则搞那么多博士、硕士到实际中去没用场,也是一种人才浪费。要开辟另一种培养研究生的渠道,实行企业与学校挂钩,培养在职研究生。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表明,苏步青的这一建议是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苏步青还认为,根据国情,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学制要调整。应增加实用性学科,调整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的人数比例。日本一般的综合大学中,数学系每年只招50名,过去,复旦大学数学系每年就招收180名学生。日本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才分系,最后两年也主要是学习应用数学,包括计算数学、运筹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科学等,使学生毕业后有就业的地方。每届毕业生,至多只有5名当硕士研究生。苏步青从我国国情出发,认为在四化建设中,要大量培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专门实用人才。这种关于高等教育要重视办专科的论点,是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