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已逐渐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


 
 
    一、正在推行吸引外资的计划
 
    目前,朝鲜也逐渐地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正在推行吸引外资的计划。随着朝鲜核问题的解决,朝鲜和西方国家的合作将得到迅速发展。国际上很多大公司纷纷在朝鲜设立办事处,进行市场调研,提出工作计划,有的投资已经到位。
    为了筹集资金,1993 年2月朝鲜与香港一家投资公司成立了首家合资银行。还专门成立了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5年9月专门在北京举办了国际投资会议,该委员会委员长金正宇在会上呼吁外国投资者要抓住机会对朝鲜第一个经济特区投资,他说:“在估价我国的投资环境时,有些人过去对朝鲜半岛紧张的政治和军事局势感到非常担忧。但是随着朝鲜和美国的会谈取得进展,随着朝鲜和日本的关系明显地走上正常化,如今正在形成一种比较有利的环境。”
    在引进外资建设合资合作企业方面,朝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德山建筑机械合资公司、金钢动力机械合资公司、开城服装合作公司、麻川菱镁矿产合营公司及平壤绸缎合营公司等已在朝鲜合资合作生产出了机床、石化机械、电子制品、西服和衬衫等产品。在农业方面,朝鲜已同坦桑尼亚、几内亚、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生产、蔬菜栽培技术等领域建立了合营农场和合作企业。
    到1996年5月为止,朝鲜的合营合资企业总数为130 个,其中合营企业70 个,合资企业60 个。在130个合资合营企业中,朝鲜与旅日朝鲜人总联合会合作的企业有70 个,与中国方面合作的企业约40 个,余下的是与其他国家合作的企业,其中包括与韩国合作的企业。目前,朝鲜利用外资总额(外方独资企业未统计在内)已达1.3亿美元, 其中合营企业的外资为9 000万美元,合资企业的外资为4 000万美元。中朝双方达成协议的合营合资企业已达40多个,中方的协议资金为4 000万美元。
 
    二、建立自由经济区 
 
    朝鲜在靠近图们江的罗津—先锋地区建立了一个745平方公里的自由贸易区。自从毗邻中国和俄罗斯的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1991年年底对外开放以来,英国、荷兰、香港等国和地区的公司已做出保证要在这里投资数亿美元。为了使该自由贸易区的开发有组织保证,朝鲜于1992年专门成立了与实施开发计划有关的国内协调机构──对外经济协作促进会。1994年又设立了接受审查外商投资、解决有关问题的经济协作机关和办事机构。
    预计,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系统的建设将耗资24亿美元。从1995年朝鲜已开始对该经济区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连接珲春市的纤维光导通信、罗津至南阳段电气化铁路、南阳至图们间复线铁路及两条新的高速公路建设等,均取得可喜进展。朝鲜与珲春间的7个口岸均可以过人过货。圈河至元汀里口岸也重新开通,并在中朝边境朝方一侧建了一个互市贸易市场,目前的交易活动十分活跃。工业小区从6个增加到10个。引进外资项目达22个,投资额约为3 400万美元,主要投向了通信、银行、宾馆、旅游及仓储等项目。最近韩国一家公司将在该区投资300万美元,建一座皮革和服装加工厂。为了扩大与韩国的贸易,罗津与釜山之间还开辟了定期海上航线。
    朝鲜政府还在该自由贸易区实行了用现有货币兑换美元的政策,即取消只能用特殊票券兑换外汇的外汇双轨制。这也为前去投资的外商带来了便利。
    在自由贸易区内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也开始采取按经济核算原则,自主决定产品品种和数量。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寻求一种新的合理的供求关系。市民和农民在贸易、交通、农产品加工和餐饮等方面也能自行经营和出售他们的产品。
    为了加速自由贸易区的开发,朝鲜宣布,凡持有朝方邀请函的外商(包括韩国人)都可以免签证进入该地区。还专门制定、完善和颁布了各项法律法规,如外商投资法、税法、金融银行法、劳动法和自由港有关立法等。
    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开发区人口约14万。这附近主要有铁矿石、铝、木材、药材和水产品等自然资源。
    据《朝鲜新报》报道,为了培养外向型经济专家,朝鲜在1997年4月专门成立了罗津-先锋教育中心,该教育中心第一期计划召收100名学生,开设商业英语、计算机和经济理论等课程。还计划在该经济区建立一所综合性的经济大学。
    朝鲜为开发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计划在该地区建立大规模的旅游区,并使这一地区与白头山、七宝山、金刚山等旅游胜地连成一片,为此还将修建机场、疗养院、野营地和旅游饭店等设施。并设立旅游专科学校,以培养翻译、厨师和服务人员等旅游专门人才。
    朝鲜还计划到2010年时把该地区附近的轻津港建设成为吞吐量为1 000万吨的现代化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