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水乡口福甲天下》之《宴席》


《水乡口福甲天下》之《宴席》

 

 

 

 

 

 

 



 

  






 

宴 席

 

先贤袁宏道说:“真诗在民间”,其实,真味也在民间。

在公安,逢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都要大宴宾客,谓之“整席”。如在城镇,宴席一般是指定在某某酒店,菜式和味道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只有在乡村,你才能吃到原汁原味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菜肴。可以说,宴席是乡村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乡风民俗的最佳展示,是农村人情礼仪的最好注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象征,也是一个个家庭经济财富与社会关系的人文亮相。

在公安乡村,一家宴请,家家户户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宴请时要许多碗筷瓢盆、桌椅板凳,而这些一般是由本族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自发组织起来,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去借过来的。借的人要仔细查物品是否完好,在哪家借的最好还要做个记号,归还时才能对号入座,完璧归赵,要是破损了,主人家必会赔上一个好的。

既是宴席,当然少不了厨师。主人请的厨师一般都是在这一方有点名头的人。乡人称之为“厨匠师傅”,也有叫“红案师傅”的,相对于做面食的白案。请了厨师,还要请来众多帮手。这时,村里那些公认的烧火、切菜、蒸饭等方面比较出色的能干媳妇们,顿时成了飞俏的人物。她们也乐得帮忙。厨师和厨房帮忙的人一般会在前一天就到主人家,将煎炸蒸煮的菜准备停当。

笔者在农村曾亲历过这样的场景。在农家灶屋里,头上是晕暗的小灯泡,但灶里的火却是烧得旺旺的,屋里也就亮堂了起来。做鱼糕的正把砧板铺在大木盆里,两把刀叮叮当当地挥舞着剁。锅里油烧得滚滚的,做鱼糕剩下的鱼头鱼尾,带着鱼肉的鱼骨常常会裹上一层加调味料的面粉放锅里炸熟,颜色金黄,味道焦脆爽口。一锅油,常常还会炸藕、肉丸子,炸熟的东西都用簸箕盛着。热气腾腾,香味早勾起了一些看热闹的孩子们肚里的馋虫,于是趁大人不注意,在簸箕里抓上一两个,却常常因为太烫而不得不在两只手里甩来甩去,玩杂技一般。惹得做事的大人们一阵哄笑……到了第二天,客人陆续来了。个个衣着光鲜,平日里上班的也好、干农活的也好,都趁了这次机会偷得浮生半日闲。那久未相见的,大声寒暄招呼,屋里屋外坐着,磕瓜子,拉家常。小孩子在禾场上跑来跑去。厨房里仍是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洗碗淘菜的妇女,唧唧喳喳,谁都像过年一样喜悦而兴奋。谁都像自家过事一样卖力。要是办丧宴人们就得克制自己,言谈举止不能太过高声、高兴。但上了七十岁的老人也被称为喜丧,要是四世同堂的老人过世,理当是喜庆,称为白喜事,也可以吃喝打闹。

开席一般一桌十人,小孩从前是不上桌的,大人给夹了菜到一边吃。但现在的孩子金贵,只要能坐稳的都会安排座位。宴席上菜是很有讲究的,所以主人请的常常是经验丰富的人。笔者村里曾有位陈五爹,是个孤老,人很和善,一般村里哪家过事,陈五爹就会主动去帮忙,揽的就是端菜这活。用一种特制的大木盘,一般同时可以端两盘或四碗。进门前,常常会喊“镬(huo)到哟”, “镬”是烫的意思,听到的人都纷纷让路,小孩也会被大人拉到一边,以免烫着。

席上第一道菜称之为头菜。公安民间有句谚语:“席上无头菜,主人难抬头”。一桌席,头菜是很关键的,吃的人常常从头菜上衡量厨师的厨艺。头菜原名“湘妃糕”湘妃即舜妻娥皇。相传娥皇在舜帝南巡时到了湖北公安县城北的柳浪湖畔,偶感风寒,不思饮食,身体日渐衰弱,其妹妹女英侍候在侧,非常焦急。想到姐姐平时爱吃狗鱼,就叫人去捕捞。渔人伯翁在湖里捕到一尾,厨师司马弼剁掉鱼头鱼尾,去掉骨剌,将鱼身剁成肉泥,蒸成鱼糕,献给娥皇。娥皇尝了,食欲大振,逐渐恢复健康。消息传来,人们纷纷仿做此菜。年长日久,此菜便成为了当地必不可少的头等名菜,定名为“公安头菜”。传至清代,人们又在鱼糕上面添加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于是叫成三鲜头菜。后来又让高厨们美食家们加上了黄花、木耳、冬笋、蒜苗等配料,再以油炸大肉丸子打底,使色调更丰富,味道更鲜美。

鱼糕做法是将鱼肉剔骨后剁茸,掺鸡蛋、豆粉、白酒等,加调料后由身强体壮之人顺时针在大木盆里搅拌,直到盆里的肉打泡松了,再上笼蒸,快熟时,便将鸡蛋黄搅拌后均匀地抹在糕的表层,稍等会,再把鸭蛋黄抛洒一些在鸡蛋黄上,蒸熟的鱼糕红白相间,十分漂亮,内里泡松晶莹,味道鲜美异常。也难怪会走出公安,成为闻名全国的地方名菜。鱼糕加了“帽子”用大海碗装着端到桌上,定是最受欢迎的菜。现在头菜只在乡村宴席上才见得到,城里的酒店里一般是薄薄的几片鱼糕覆盖在一些粉丝上,而鱼糕加入的淀粉也太多,吃起来太硬,没有鱼肉的滑腻感和鲜美,不如乡村宴席上的真料真味,让人失了兴趣也少了食欲。

除了头菜,有特色的菜还有很多。比如扣肉,选上好的五花肉,切成五六寸见方的肉块,先卤了,再过油,切成厚薄均匀的一片片。在碗里把肉皮那面朝下摆放整齐,再铺上一些酢胡椒,或黄豆豆豉或腌咸菜,上笼蒸熟,再将碗反扣在盘子上。肉皮那面就呈碗形呈现在盘子里。此时的扣肉外皮酱红透亮,热香扑鼻。里面的肉晶莹如玉,香糯可口,入口即化。说起扣肉,让笔者想到童年的一段趣事。本人从小不吃肥肉,对扣肉也敬而远之。小时侯吃酒席,要是谁把扣肉摆到我面前,我是要闹情绪的,要满座的人安抚半天的。但我仍是个让人喜欢的孩子,面对自小聪明而成绩拔尖的我,大人们总是忽略和包容我偶尔的坏脾气。后来,村里人人都知道我这个怪脾气。以至成年后,有次到老家吃酒,陈五爹故意把扣肉端到我面前,惹得桌上这些听过我小时侯糗事的亲朋们一顿好笑。如今,陈老爹已逝去多年,老家酒席上同座的年轻面孔也多了起来,即使知道我小时侯糗事的人,也已垂垂老矣。而端菜的早已换成了油滑的小青年,知道城里来的客人喜欢什么菜,再不会把扣肉之类的菜端到我面前了,再也不会因扣肉而满桌爆笑了。但我心里却怅然若失,有一次竟不知觉地举筷尝了块扣肉,虽是一块,但毕竟是吃了。

除了扣肉,还有粉蒸肉、酥肉、珍珠丸子也是桌上必不可少的。那粉蒸肉是糯米合着排骨蒸的,吃时骨肉分离,入口即化,糯而不腻。酥肉和扣肉做法差不多,只是外面还需裹上一层面粉后又过油,再上笼蒸,自然味道也就跟扣肉各有千秋了。那珍珠丸子是鲜肉丸子外面裹上一层糯米后蒸熟的,乍一看,真如珍珠一般晶莹剔透。

公安宴席上一般有两种汤,一咸一甜,相得益彰。咸的是排骨藕汤。藕是公安湖塘藕,含淀粉量很高。排骨藕汤一般在前一天就开始煨起,到第二天端上桌席时汤鲜浓,藕绵甜。甜的汤一般是银耳汤,是桌上女客们的最爱。

公安既是水乡,宴席桌上当然也少不了众多水产品的影子。公安民谚:“无鱼不成席”,鱼菜做法多种,上桌的花样百出,有煎、炸、熏、烧、蒸、滑、汆等。从前煎鱼为多,如白鲢、鳊鱼、财鱼、大白刁子鱼等。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桌上就多了鱼肉做的炉子,一般是草鱼火锅、花(鳜)鱼火锅,黑鱼火锅、黄鲴火锅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名士张景在皇帝面前盛赞过的“嫩冬瓜煮鳖裙羹”现已摆上了水乡乡间宴席的桌面。再是土鸡炉子(火锅)、鳝鱼炉子、乌龟炉子、鸭子炉子、鲫鱼炉子、清水鱼丸炉子、八鸭(一种小野鸭)炉子也是常见的。

不过什么炉子也不能跟公安的牛肉炉子比。公安回民较多,吃牛肉有历史,公安湖滩广大,养牛的遍地。县城有牛肉一条街,味道堪称一绝。没有牛肉火锅的宴席不叫宴席,已经成为公安人不成文的规矩。牛肉火锅现在已产业化,一般用桶装着,红的肉,白的油,被冻得硬硬的。放在锅里化开,很快就还原成一锅香气扑鼻的牛肉。公安因牛肉火锅,开店的已经在全国许多城市现身,有的地方如武汉等地到处可见“公安牛肉鱼杂餐馆”。 

宴席中有一些独特的与水有关的菜肴,比如皮条鳝鱼。就是将鳝鱼洗净后切成条状,挂糊上浆,用三道不同温度的油汆炸至皮酥,再挂上糖醋黄汁,色泽金黄透明,外酥内嫩,其味香醇。清蒸或者红烧回鱼也是款待贵客的一道好菜。回鱼是长江膘肥肉细的鱼。而鳝鱼还可做成盘鳝、炒鳝丝、鳝鱼煮南风盐菜或者窝笋。乌龟甲鱼用腊肉煨煮,味道独具一格。

泥鳅拱豆腐是公安另一道特殊鱼肴。将泥鳅清水养几天,清除了肠内污物,将豆腐和泥鳅一起放进冷水煮,因为豆腐里面是凉的加热后泥鳅往豆腐中钻。等熟的时候,泥鳅全钻进了豆腐里。再加些辣椒蒜子生姜等作料,风味独特。

鱼杂是公安人利用废物的典范。不吃的鱼头,可做成鱼头汤、剁椒鱼头,鱼泡、鱼籽、鱼肠是好东西,用萝卜一煮,鲜得不得了。鱼籽灌肠、煎鱼籽,都是近年兴起的特色水乡佳肴。

咸鸭蛋和皮蛋也是宴席上不可少的佐酒之物。

炒菱角、滑藕片、炒藕肠子、炒茭白、炒芦笋、炒藜蒿、炒野芹菜作为水乡蔬菜,值得一尝。有俗话说:山珍海味我不爱,只爱黄鲴鱼煮蒿菜。三四月间正是嫩蒿芽出来的时节,蒿的那点药味刚好压黄鲴鱼的腥味,而黄鲴鱼的腥味又刚好压蒿菜的药味,一中和,味大出,加点辣椒大蒜,汤浓绿而诱人,百吃不厌。若是此时请客宴宾,此菜也引人馋涎。公安人爱蒸菜。蒸肉、蒸鱼、蒸藕、蒸藕丸子、蒸荠菜、蒸茼蒿、蒸豆腐丸子、蒸萝卜丝,什么都可以蒸。宴席上没有蒸菜是不可想象的。

说到荠菜,公安的春卷也是非常有名。因为春卷最早是春天荠菜长出后,用面皮包了油炸。现在的公安春卷可以包的东西多了,也加入了牛肉的,叫牛肉春卷。现今整席,定有春卷上桌。

公安的粉条也是名声在外,多年前还获过全国大奖。猪肉炖粉条不是东北人的专利,公安的粉条可炖入任何东西,只要是火锅,都可加入,加上瘦肉青菜,做成粉条肉丝汤,粉条银鱼汤,也是汤的佳品。

公安人还喜欢吃米豆腐。选用优质的大米磨成米浆,在磨时加点韭菜汁,色泽金黄或翠绿,因柔嫩如豆腐而得名。米豆腐可煮可煎,如公安早餐中有一种酸辣米丸子,就是煮的一颗颗的米豆腐丸。公安宴席上常有米豆腐,外表焦黄,里面松软,老人小孩尤爱。

而宴席上不光是大肉大鱼,还会有一些小碟坛子菜,这可是开胃的好菜,如灌肠或腊肉炒豆豉,如蒸腊猪肝、腊猪肚,如酢胡椒。胡椒即指辣椒,一般是将糯米、籼米按照一定的比例磨成粉子。想把酢胡椒炒得像一颗颗鱼籽那样吃的就多加籼米,想喷点水煎得外焦里软的就多加糯米粉子,加点自家剁的辣椒水,在坛子里放几天拿出来炒味道更好,甚至存放越久味道越长。酢胡椒除了上面两种吃法,还可以和鱼汤一起煮。记得小时侯,常常是用一个脸盆装了米糠,用塑料布封住盆口,上面留一个拳头大小的洞,用绳子把脸盆拴在岸边的树村桩上,只一会儿功夫,脸盆里便装满了拦母子(家乡的一种鱼的称呼)、土憨宝等小鱼,用这些小鱼化酢胡椒真是一种无比的美味,公安人给这道菜取了个美名叫“糊涂的爱”。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五花肉、冬瓜、苕片,藕等和酢胡椒一起装入坛中,吃时再拿出来用油煎熟,那就叫酢肉、酢冬瓜、酢苕片了,味微酸,风味独特。

还有灌胡椒,就是把红辣椒洗净去辣椒籽,中间掏空。灌糯米粉于辣椒中,置于坛中。放置月余,可蒸可煎。

酱菜更能吸引人,公安人好象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酱。萝卜、瓜、莴苣、蒜苗、甘露、藕、乃至花生、核桃、杏仁,茄子蒂、葵花梗(剥了皮的),冬瓜皮,无不可酱。还有泡菜,也是无不可泡,现在还时兴泡凤爪。这两种一般用来做宴席上的压席菜,只要上了泡菜和酱菜,就说明菜上完了,也是去腻压腥的尾声。吃了脆嘣嘣的酱菜与泡菜,酒足饭饱,皆大欢喜。对主人勾肩搭臂,道声感谢,踩着棉花,叼着烟,剔着牙花子打道回府。  
  乡村宴席在公安各地农村大致一样,只是有的习俗略有不同罢了。比如虎渡河西边的村庄就有孝子敬酒必须一桌桌跪着敬酒,而虎渡河东边的就没有这样的讲究了。

乡村宴席,就像摇曳在故旧家园里的一道古朴美丽风情线,回荡着质朴和谐的民风,闪现着真诚好客的民俗礼仪,传承着其乐融融、友好相处的淳厚乡情。赴过一次公安乡宴,灵魂与记忆深处就镌刻上了,终身难忘。吃的是乡野鲜肴,品的是浓浓乡情。

   乡情如海,谁能释怀!








发布于 杂谈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