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机构是与非


  继欧债危机之后,国际评级机构近日再度陷入新闻风暴眼。

  4月中旬,惠誉国际评级机构表示,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可能恶化,并将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的前景从稳定下调为负面。

  随后,评级机构又捅了美国马蜂窝。18日标准普尔公司下调美国主权信用前景展望,认为鉴于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不断上升,而美国政府可能无法就减少财政赤字达成一致,故将其前景展望从“稳定”调低至“负面”。

  于是乎,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两大巨头对于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进行了负面评价,遂引来各界质疑,其中不乏阴谋论揣测。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说法最为引人注目,他近日表示,“很多评级机构对国家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很多评级公司的一些所谓专业人士提出的问题很嫩,很不专业”。

  若果真如此,评级机构意义何在?

  信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意义重大。信用评级一方面可以为投资者及监管部门提供客观、独立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或主权机构降低筹集资金,以优质资信获取相应融资便利。正因此,信用评级作为一种甄别机制,对于市场的透明与公正具有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信用评级的价值在于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减少市场的种种信息不对称。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在1975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可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NRSRO),此后便垄断了国际评级行业格局,这也是市场多年运作之后自动选择的结果。

  也正因此,评级机构权限重大,责任非凡。而对评级对象收费的模式也使其一直未能免于质疑。有专栏作家曾经调侃:“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大众印象之中,评级机构因为金融危机而饱受指责,其过分宽松及不作为均大受非议;同时,欧债危机之中,评级机构频繁对葡萄牙、爱尔兰、希腊等欧洲国家调降评级,也引来不少批评。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帕雷默就曾表示,经济危机中,评级机构已成为引发市场波动的一大来源。

  事实上,评级机构一直与争议并存,正确被认为理所当然,犯错则遭千夫所指;过分反应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反应不足又被指责宽松放任。早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泰国主权评级,泰铢汇率当日跌去4%有余,就曾被泰国政府抗议有失公允,引发东南亚货币危机进入新一轮动荡。

  理性来看,评级机构也有“信用评级”,但这一“信用评级”是由市场决定。由此,质疑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其实意义不大,毕竟这已经是最不坏的选择,而这一选择本身就源自市场投资者的集体投票。与其质疑其动机,不如观察其逻辑以及不同市场之间耐人寻味的信号。例如,此次标普评级结果公布之后,美国股市应声而跌,国际油价大幅下挫,纽约市场油价跌幅超过2%,但本应该最受冲击的美国国债价格却轻微上扬,其中玄机耐人寻味。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近期国际评级机构对于中美的评级,尤其是,对于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忧显然过虑。按照目前监管要求、拨备水平,风险即使爆发,也不会早于2013年。但无论如何,提示风险是评级机构的职责所在。评级机构未来将继续存在于争议与质疑之中,这对于其提高自身透明度与公正性,提升其自身的“信用评级”,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