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一切学问无非是心学,谦虚到极度谦虚而可达到综万学为一学


一、人世间一切学问无非是“心学”:
人世间一切学问都不外是“心学”的学问,无一都是心灵感知万物的学问,无一不是心灵感知万物的规律而成为学问学术而为人类觉悟、人类生活幸福开心的学问。舍此,则世界无学问!
 
自有人类至今,因为人类这一生灵为造物主、大自然所建造的、所进化而得的地球高级生灵,其灵感能力、思维能力、总结综合能力、提炼能力、逻辑能力等显然超群(超越众多动物、植物、微生物、无机物等),于是世界诞生并至今已存在很多学问和智慧的总结而缤纷异彩、精彩纷呈着,各种学问庞杂于世,而使人类各取其信、各学其学,学而后能用,用而后能改变世界的一些存在而使之能为人类“用”!
这些缤纷异彩、精彩纷呈着的各种学问大致包括: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心理学……
那么,如此庞杂的学问有什么联系吗?答案曰:当然有联系!其联系在于:
第一:这些学问都是人、人类成员所总结归纳的,存在着在主体上一致性;
第二:这些学问都是人的心灵、脑灵用感觉、知觉、灵觉灵感等观察、总结、提炼、整理、汇集等集中出来的学问,其在使用的工具上是一致的,都是心灵脑灵作用的结果,归结为:心的学问!工具一致性
第三:对象一致性:无论科学、哲学、文学等各种学问都是在其学问、学说领域内意图通过思考、思辩、感应等来得到天地宇宙的规律和根本,使人类生活得更加愉快、开心、幸福、觉悟等。这就是都在“说天道而道人事”,已经不仅仅是对象的一致性:思考宇宙、思考世界、思考生命的本质,更是目标的一致性:使人类更能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把握应用自然规律,而使人类的行动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使人类于宇宙大自然和谐共处而开心、幸福早日到来!
那么,我们因此知道:
1、科学是科学家的心和心学,是科学家按照科学思维、科学思维领域与思考办法来归纳总结提炼世界、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为人类觉悟生活开心幸福来服务;
2、哲学是哲学家的心和心学,是哲学家按照哲学思维、哲学思维领域和思考办法来归纳总结提炼世界、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为人类觉悟生活开心幸福来服务;
3、历史学是历史学家的心和心学,是历史学家按照历史学的思维、历史学的思维领域和思考办法来归纳总结提炼世界、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为人类觉悟生活开心幸福来服务;
4、地理学地理学家的心和心学,是地理学家按照地理学的思维、地理学学的思维领域和思考办法来归纳总结提炼世界、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为人类觉悟生活开心幸福来服务;
5、数学是数学家的心和心学,是数学家按照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思维领域和思考办法来归纳总结提炼世界、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为人类觉悟生活开心幸福来服务;
6、宗教是宗教核心灵感人物,如佛、如天主、如基督、如真主、如老子、如孔子等按照宗教学、精神心灵归宿学的思维、思维领域和思考办法来归纳总结提炼世界、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为人类觉悟生活开心幸福来服务;
7、政治学、经济学、金融财政学、企业管理学等一切分支的学问和心学,则是分别有政治家、政治理论家、经济运营家、经济运营学问家、金融财政等运营实践家、金融财政等理论家、企业管理实践家、企业管理理论家等按照各自思维、行动的领域和思考办法来归纳总结提炼世界、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为人类觉悟生活开心幸福来服务;
……
一句话归结之:世间现存一切学问甚至未来可能存在的学问(只要有人类存在)都是心学,把以上各种学问、学术等去掉各自主语之分置,就只能得到一个字:心!
如果没有这个“心”字来作为总结,则世间学问的驳杂纷呈是“乱花直欲迷人眼”,而没有总结统统归属一个地方的各种学问是彼此分离分立的甚至可能是存在互相诋毁的,这就不符合学问的来源本意!而只有这个总结,才能从驳杂、纷乱、纷呈中提取到文明、文化的核心,那就是:一切学问,无非是人类之“心学”,一切学问无非是把人类导向开悟觉悟而自觉生存的“开心”学!
只有有心、只有用心、只有用心灵、用谦虚心、感恩心、同理心等去与天地万物宇宙大自然进行感知、进而在生命生活生存乃至死亡的生灵中总结其生产、劳动、实践等得到的知识,那么就可以得到各种知识、各种智慧,进而形成学问、学术而为后来者所容易学、容易效、容易更在前人基础上总结而快速把握自然规律而实现人类的幸福生活,才大约是人类一切学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            虚心才能容纳人、团结人、凝聚人,而虚心就是教导人在心灵中排空“自”我。虚心到把“自”己全部虚掉而彻底放空、放下而达到“真空心”在内心生发出来,就是最大的吸引力的心。
      毛泽东曾总结一句话并告戒全中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并非毛泽东所独创的,而是来自于中国中华文化根文化之专著、万经之首的千古名著《易经》之“谦”卦!而谦卦者,其形象为地下埋藏一座山,是为“地山谦”!言其意为:厚重不言,承载万物,谦虚而容纳万物也!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谦虚”?易经六十四卦为什么只有“谦”卦之解释为全“吉”而无凶哪?这就要从“自”说起!
     万物有其“自”!此为万物之“自”在而“自生自灭”的规律也!大约就是因为世界人人都“自”而甚至“自私”着其各个人之本“自”,于是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埋藏一个文字,这个文字就是“自”字!于是我们看到世界很多人都很“自”:自尊、自爱、自信、自专、自我、自卑、自强、自戕等等!那么很多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着:自尊而不尊重人,自爱而不能爱人,自信而不能信人、自专而要奴役别人、自我而就忽视他人、自卑而就嫉恨别人(比自己强)、自强而不能强别人、自戕而戕害自己甚至别人!这就是古代故事所说的“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的“智子疑邻”思想根源也!
     需要知道:自满就是“自我”二字填充满一个人的内心,就是“自我”的标准充满内心而“满”着的心时间!自戕就是因为太过“自我”了而当世界不能满足“自我”的各种欲望使一人之“自我”得到满足时间而在内心生发出的“戕害”自己、折磨自己甚至使自己要“自杀”的心灵心情!
     于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很多人的不幸福就是在于一个文字“自”!而佛家所倡导的“放下”并非要人简单地把一件件事情放下而满足,而是要人类人人心目中放弃、放下“自”,那么这才可能有幸福的人类生活!
当一个很“自”满着时,就会因为太“自”我而不能尊人、爱人、信人、强人、成就人、温暖人、成全人等,此时,别人的话语其是听不进去的,别人的知识与学问与经验其是不屑借鉴的,别人对其的任何表达即使是爱其、照顾其的,但也可能因为不符合该人之“自”的标准或其标准所预想的“做法”,那么就可能伤害到其“自”而被该人视为垃圾甚至引以为“仇”、为“恨”,为弄“自己丢人”,此袁绍之杀田丰而趋败求亡之道!。官渡之战前,田丰在官渡之战前屡次直谏袁绍慎战,被袁绍下狱《三国志》记载: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而一个人的“谦虚”是什么?就是要该人从内心适当排除一些“自”己的成分而不那么“自”,排除了“自”而不那么“自满”时间,就会给他人、给天地神明一个来到自己心灵内寄存、生长的空间,就可因别人乃至天地自然能来到自己“心灵”内生存而得到别人的、天地自然的“智慧”,而使自己丰富一些而有了更多的“综合他人乃至天地神明”的智慧!
而别人的意见可以听取了,别人的心灵能被自己感受到了,那么自己内心就能在综合、提炼、梳理、总结别人的、天地神明的智慧、知识、经验、感受、感觉、感知等基础上形成综合的、系统的、符合更多心灵所共同指向的智慧和方向上来,于是自己就成了一个能够归纳、总结更多“智慧、知识、学问、经验、学说”的集合体,就会知道符合大众民心的方向所在在哪里,就会知道在自己行事干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插曲作到有备无患而谋大功大业出来!
这么看来,小谦虚就能从自己心灵拨出一个小空间给别人而使别人进入自己的心而成就一个小功业,大谦虚就能从自己心灵内拨出一个大空间而给别人、给天地神明一个大空间而使大众、群众、天地神明之心进入自己的心而成就一个伟大功业;至于达到全部谦虚而放空自己、全部空间给别人、给众生、给大爱,那么,这种大而无外的大“谦虚心”是谁能有哪?自然就是佛了吧,此时人其不就是一个彻底谦虚、完全谦虚、完全开心的“弥勒佛”一样的心人吗?大约如此!舍此我不知道有什么形象可以概括如此伟大的“谦虚”呀!
一句话归纳之:人类之所以要谦虚的目的是要在内心中适当的、尽量多的排除“自”满状态,而能不那么“自”,而能容忍、宽容、融合别人,乃至于世界万物熔溶为“一”!
谦虚自己的心,而能容纳别人的心进入自己的心,于是自己心就得到被别人心进入自己、充实自己,而自己心在充满充实过程中就感觉到被充实甚至“满足”着的幸福和开心;
谦虚自己的利,而能容纳别人的利,知道人人在追利,于是就能照顾别人的利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利;
谦虚自己的“主义”,而能容纳包容别人的“主义”,知道人人有“主义”,于是就能照顾别人的“主义”,于是各个“主义”、各个主义背后的“心“就能熔溶在一起而共趋向更大的“主义”;
谦虚自己的权威,而能包容容纳别人的乃至天地自然的“权威“,知道万千生灵各有其权各有其威,于是就能照顾到一切权一切威,于是各个“权威”就能熔溶在一起而形成更大的权威而为大家所共守;
谦虚自己的“真理”和自己所抱持的“真、善、美”标准,而能包容别人的、天地自然的“真理”和“真、善、美”标准,于是就能充分照顾到一切“真理”和一切“真、善、美”而形成群体乃至人类共同的“真理”和“真、善、美”标准而为大家所共持大爱万物的宇宙真正的真理、唯一真理而使人类、使天地自然和谐运行而开心幸福!
 
如此看来,人只要有足够的谦虚,就能得到其所谦虚所“对”(对应、指向)的对象的一切学问:
谦虚对待一根小草,那么就能知道小草的生存智慧而成为植物学家;
谦虚对待一个小鸟,那么就可能知道小鸟的生存智慧而成为鸟类动物学家;
谦虚对待一切地理环境与风景风物,那么就可能成为如徐霞客一样的地理学家;
 谦虚对待某一方面的科学,我们就能掌握熟悉某一方面的科学之知识与其总结的学问学说,那么我们就能逐步成为科学家甚至是多科学都能发展的伟大的科学家,如达芬奇,如张衡等跨学科、多学科都能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
谦虚对待艺术,就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艺术和美感,而成为艺术的实践者、艺术美的创造者以及审美大家;
谦虚对待众人,那么就能感受到众人之心,就会知道天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能与天地众生一心而能归于“仁”而成为孔孟、成为朱熹、成为人类圣贤;
谦虚对待天地神灵,那么就能感受到天地宇宙神灵,就会知道天地之间有神灵在周流大爱着世界,就会与天地神灵沟通交感其心而可成为天主、基督、真主、佛、菩萨等神祉;
 而当我们能在内心谦虚对待一切植物、一切动物、一切微生物、一切有机无机物,一切艺术、一切精神,一切信仰、一切真、一切善、一切美……那么,我们人类能得到一种什么知识?答案只能是一个字:爱!这爱是无穷大的,是弥漫一切宇宙空间的,是爱外无一物的,是万物不在此爱外的,这就是最大的谦虚所能达到的境界,谦虚是心灵步骤,而谦虚、继续谦虚、无上谦虚、大而无外地谦虚着时间,就只能趋向此“周天大爱、一无不爱”的“大爱”灵明之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