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馆《2010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一文(http://news.163.com/11/0421/04/724TRA0B00014AED.html),全面总结和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笔者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2010年的4月22日,该馆也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2009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http://news.163.com/10/0422/03/64RI3BE200014AED.html)。但是,再往前追溯,好象已经没有了,说明这类年度综合报告的发表,只是从去年才开始的。鉴于两个年度的同类报告体例基本相同,除前言和结束语外,主体都是由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活动三个大部分组成的,所以笔者突发奇想,想对这两份报告进行一番简单的比较。以下就是比较的结果: 第一,总体评价。总体评价出现在前言中。去除穿靴戴帽的话之后,我们发现,2009年的结论是“涌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而2010年的结论是“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可见,从“一批”到“一大批”,就是两个年度文学创作数量上的重要区别。从结束语看,2009年报告用了“2009年的中国文学既是充满收获和希望的一年,也是挑战和问题较多的一年”有提法,但2010年的报告已经回避了“问题”、“挑战”这样的字眼。
第二,文学创作。从构成上看,2010年文学创作仍然沿习2009年的六项基本分类,即: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和网络文学。两个年度的区别仅表现在,2009年的“散文”替换成了2010年的“散文杂文”。这说明,杂文创作界似乎并不满足于将杂文简单归入散文一类。具体来看,关于小说,2009年报告指出,当年长篇小说实体书出版达3000余部,相比2008年出现成倍增长。而2010年报告却称“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有2000余部”。二者口径看起来有些区别,但并无本质不同。问题在于,二者比较的结果,似乎并不能证明2010年是“一大批”。关于诗歌,2010年的报告增加了“关于对诗歌的理解、关于评价诗歌的标准一直存在着较大分歧”的内容。关于散文杂文,新传媒的重要性在2010年报告中得到了强化和具体化,明确提出“博客、微博等在2010年迅猛发展,使得广义的散文和杂文写作持续大规模扩展。”而2009年报告只是泛泛地称“散文写作的持续大规模扩散和泛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纸媒和网络表达和书写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触”。另外,2009年的散文部分是没有统计数字的,而2010年却有了“2010年在文学期刊发表的散文有5000多篇”这样的统计数据。这是文学创作统计上的一个进步。不过,杂文为何在本年度要与散文并列,似乎没有任何说明。关于报告文学,统计上的进步仍然比较明显,2009年只是笼统地称报告文学家们“写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而2010年已经改进为“2010年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作品有700多部”。关于儿童文学,2010年与统计相关的内容不知为什么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09年的“2007年以来,儿童文学出版已占全国图书出版码洋的10%左右。2009年,这一比例更达到16%以上的惊人水平。”调整为“儿童文学图书的出版数量较上年有明显增长,已超过儿童图书出版总量的40%。”两相比较不难发现,2009年儿童文学统计是放在全国图书出版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而2010年已经缩小为儿童图书出版物的比较。关于网络文学,2010年除指出“中国网络文学的规模和影响在2010年继续扩大”外,还指出了网络文学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网络文学作品盗版问题,过度追求点击率以致泥沙俱下、冗长草率的问题,模式化趋同化问题,网络文学批评匮乏问题等等”。
第三,文学评论。这部分似乎没有太多引人注目的变化,重要区别只在于,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以报告中专门列了“新中国文学60年”的总结与评价一节。而2010年的报告则突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化与学科建设”,这也是2009年的报告所没有的。
第四,文学活动。2009年的特色是纪念“新中国文学60年”、维护作家权益,而2010年的特色则是进一步推动作家深入生活、改革文学评奖机制。其他方面如作家培训、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对外文学交流,属于例行报告。
总之,我们要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辛苦劳动和《人民日报》的积极支持,让我们能够用很少的时间了解中国文学的年度走向。同时我们也希望,以后的相关报告能够更多地披露或引用统计数据,并尽可能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便于进行历史比较。
2009与2010年度中国文学发展状况报告之比较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