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让精英思维的传递如光般迅捷,全球化让同质理念的形成如水般顺滑,两者的结合则为市场预期的惰性培育了温床。在冠冕堂皇的全球共识面前,市场参与者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独立性缺失的陷阱之中,即便是味如嚼蜡的空洞理念,人们于耳熏目染和广为传颂之间也逐渐信以为真,毕竟,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成为“异类”总是需要太多的勇气。而这,恰恰也为少数手握特权的政策制定者谋求“超预期”政策收益创造了条件。
细细品味当下的市场氛围,几个“普遍共识”深入人心:全球经济进入复苏轨道,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全球通胀拉响风险警报,新兴市场形势尤为严峻;财政巩固已成大势所趋,欧洲债务风险更是亟需应对;货阿币紧缩渐成全球风尚,美联储加息则是箭在弦上;金融危机深度动摇美国霸权,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不断推进。这些童叟皆知的共识让市场潜移默化间自发屏蔽了一种可能:不是每个经济体都乖巧地走在这些全球性共识所描绘的“正确”道路上,而霸权者依旧能够悄然无声地运用“相对”不一致的行动来获取霸权收益。
这个霸权者,还是美国。在危机后轰轰烈烈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讨论的熏陶下,市场很容易产生幻觉,将群雄并起、新生代顶天立地的长期愿景当做正在刻骨铭心经历的短期事实。但实际上,多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危机确实动摇了市场对美国“霸权稳定论”的信心,但美国在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霸主地位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根据IMF4月初发布的最新预测,2011年,根据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美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依旧高达19.38%,即便到2015年,这一比例可能还是高于18%。霸权地位为美国利用“双松”政策搭配谋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所谓“双松”,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宽松,而是相对意义上的宽松,具体包括两层内涵:一是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主要经济体更趋宽松,二是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市场预期更趋宽松。对于世界经济而言,美国这种谋定后动、试图搭便车的“双松”政策显然是有损全球整体利益的,但这种“于己有利、于人无益”、“对内刺激增长,对外输出通胀”的阳谋之所以未能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正是因为深入人心的“普遍共识”为其提供了隐蔽:复苏的基调确定和美国的强势表现让市场放松了对美国政策“潜在增长偏好”的警惕;欧猪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一波三折让财政巩固的焦点聚集在欧洲;金砖五国通胀数据的不断飙升则让货币紧缩的焦点聚集在新兴市场。在这些隐蔽之下,美国政策搭配的“相对宽松”并不引人瞩目。
直到有一个或是无畏、或是无邪、或是无心的小孩随口指出“皇帝新装”的真相,美国双松政策阳谋才不经意间走入市场视野。4月中旬,标准普尔出人意料地将美国主权债务的前景展望从稳定降至负面,而其它18个和美国一样拥有AAA主权评级的经济体均没有负面的前景展望;过去22年里,在标普212次类似举动中,更有118次跟随着主权信用评级的调降。
一石激起千层浪,标普的举动立刻引发了市场震动。但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市场反应,即美国主权CDS的小幅上升、美国几大股指的轻微波动和美元汇率的小幅震荡,标普对美国风险的警告引发了更大、更快、更强烈的“准政策反应”: 美国财政部立即发表声明,声称标普低估了美国国会和白宫解决财政问题的能力;财长盖特纳高调宣称,解决美国赤字问题的前景正在改善,美国并无真正失去AAA主权评级的风险;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古尔斯比则表示,白宫与国会正就削减长期联邦债务走向共识,并暗示标普的举动包含政治意图;而与美国政府潜在关系颇为密切的某国际投行,也第一时间从技术层面发布了偏向乐观的分析报告,其对2013年美国财政赤字GDP占比的预估为4.5%,明显优于标普基于悲观假设和乐观假设预估的6%和4.6%。
结合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近来连续减持美国国债的事实,市场将美国政策层面对标普调降行为的过激反应理解为“美国国债保护战”。但正如大多数专业人士所判断的,美国国债的投资价值无需“自我辩白”,标普的举动并不会对美国国债的市场地位和投资前景产生明显的实质性影响,原因有五:其一,标普行动的代表性令人怀疑,毕竟其看淡美国国债的观点并不是国际评级行业的一致看法;其二,标普行动的纯粹性令人怀疑,毕竟在金融危机中饱受非议的国际评级公司一直都有证明其“存在感”和“正义感”的潜在冲动;其三,标普行为的时效性令人怀疑,毕竟美国债务存量大、增量多、占比高的事实长期存在;其四,标普行为的操作性令人怀疑,毕竟除了美国国债,全球最可靠的投资标的除了冲破1500美元/盎司大关的黄金外几乎所剩无几;其五,标普行为的专业性值得质疑,毕竟相对于美国正在复苏过程中、屡有超预期表现、且韧性颇强的实体经济而言,美国长期负债依旧不失可持续性。
那么,标普到底刺痛了美国政策层的哪根神经?其实,在笔者看来,标普这一新闻性十足的举动于不经意间捣毁了美国“相对宽松”财政政策的掩体。标普的两大调降理由直刺痛处:美国存在巨额预算赤字,且政府改善财政状况的能力缺乏透明度。前者意味着美国在全球财政巩固大潮中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举动,后者则意味着美国对于财政巩固可能也没有真实的积极性。此前“两党财政争议”持续良久甚至引发美国政府关门的风险,市场一度将其理解为意在增强美国财政“自律性”的争议,而标普的举动则让市场恍然大悟,这实际上是一场抵抗美国财政“随意性”的闹剧。
标普的行动无意间将市场对财政巩固的关注点从欧洲转向美国,但遗憾的是,市场对通胀风险的关注点依旧集中在加息不断、提准不停的新兴市场阵营。实际上,美国“双松”政策搭配在不同层面均有体现,只是未能引起市场的高度重视。
就美国财政政策而言,“相对宽松”体现在:其一,相对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美国短期内并没有夯实财政基础的实质性行动,根据IMF最新公布的预测,2011年,美国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为9.034%,较2010年上升0.16个百分点,而同期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为6.254%,较2010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其二,相对于基准预期,美国政府巩固财政的意愿明显不足,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4月15日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财政巩固计划将使美国公众持有债务的GDP占比逐年上升,2011-2015年的预估值分别为69.1%、74.3%、77.2%、78.3%和78.9%,而CBO的基准预期为68.9%、73.4%、75.1%、74.9%和74.5%。其三,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极为精练的概要中,IMF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2011年的政策计划实际上已从整顿转回扩张,为了让中期赤字大幅度减少,还应采取更广泛的措施”。
就美国货币政策而言,“相对宽松”体现在:其一,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而言,美联储并无收紧银根的实质性举动,美联储既没有加息,也没有提前终止QE2,仅仅是暗示即将于6月到期的QE2可能不会延续成QE3。其二,相对于市场预期,美联储面对的通胀形势并不格外严峻,虽然3月CPI同比增幅升至2.7%,但1.2%的核心通胀依旧低于警戒线,考虑到并未完全触底的美国房价年内还有5%左右的下跌空间,2011年产出缺口高达3.7%,失业率依旧大幅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且长期通胀预期明显低于短期通胀预期,美联储迫于通胀压力而大幅加快紧缩步伐的可能性不大。其三,相对于其他央行,美联储的“亲增长”特征更为明显,4月1日和11日,美联储三位最高级别官员中的两位,即纽约联储主席Dudley和美联储副主席Yellen均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应对过早收紧货币政策过于积极”,主席伯南克则始终未对全球紧缩浪潮下美联储的抉择明确表态。其四,相对于市场预期,美联储的加息时点可能较晚,毕竟当前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实际值一直停留在0.1%左右,高达1.4万亿美元的超额准备金则给进一步收紧银根造成了不容忽视的障碍。
被市场忽视的美国“双松”政策搭配,其所图依旧是增长。当下,美国经济虽然呈现出从库存、出口短期驱动转向消费长期驱动的有利特征,但在“换挡”过程中,经济增长短期下行的风险依旧较大,自3月以来,彭博对美国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中值就从3.5%一路降至1.8%左右,4月初IMF也将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测从3个月前的3%下调至2.8%。此外,经济周期变化过程中,以稳定著称的美国经济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中东北非的地缘政治动荡、油价的不断高企和日本的核事故则进一步加大了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如此背景之下,美国以“双松”政策搭配谋求“单赢”博弈均衡的阳谋悄然成型,虽然标普不经意间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但未来美国经济政策“以无为扩利益”的可能走向依旧值得高度警惕。
以“双松”换“单赢”:被忽视的美国阳谋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