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办车展的理由


上海车展从历史走来,又将走向未来。冥冥之中,它成了历史的参照,又是一种见证,却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在时代的大潮中跌宕起伏,既是故事,也是表情,从前过往,成了一种注脚,但并非只是个舞台……

 

车展,上海的一道风景

撰文/颜光明

 

 

       近年来,有关上海的话题多起来了。尤其是去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引来世界的关注度迅速升温,加快了上海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有人说,现在的上海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相比毫不逊色,堪称世界的上海一点都不为过。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就预言过,上海会赶上香港;90年代时,又有人预测,上海会变成曼哈顿;2000年时,华尔街投资家站在金茂大厦顶层说,上海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发达的中心。而今,国际汽车巨头称,上海是世界汽车的舞台。

    这种可以预期的言论和眼光,都在被时间一一证实的同时,也在营造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形象更趋丰满和成熟。这里不可或缺的就是汽车及其产业。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大众当一接触到上海时就发现,这将是他们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战略要地。尽管在谈判中碰到许多困难,经验告诉他们,“上海是插一根树桩都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地方”。而上海人,自信地认为,“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以后的故事证明,德国人的眼光没有看错,上海不仅成就了大众在华的一番事业,而且变成了在全球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上海人借助汽车合资这个支点果然撬动了世界汽车格局发生了变化,开创了中国轿车产业的新纪元。

    今天看来,似乎是个神奇。但如果从上海的历史和时代的纵与横去考证,就会发现这种偶然中的必然。上海汽车产业的成功看似起步于一部车型的引进,就像一篇小说,靠一个细节救活了,而背后则是一个城市在支撑着一个产业,一旦激活,就会像原子裂变,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正如一位工业家所说,“上海从来没有干不成的事”。 这也正是北京将一个试点的外来加工贸易的项目交给上海的初衷,想不到趟出了一条发展中国汽车的道路来。

    这就是上海,不可低估的综合实力,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人文底蕴。

    而作为一个见证的上海国际汽车展览(简称上海车展),始终伴随着上海汽车产业同步在发展。今天,上海车展已经跻身世界顶级车展,而它的规模则破纪录地成为世界最大车展也已成为可能。这种变化,既是上海的一道风景,也是一张城市的名片。

 

上海办车展的理由

 

     现在大家都知道上海是办车展最早的城市。但为什么办车展,也许知道的并人不多。就连笔者一直跟踪这项车展的记者也问过不少人,回答是含糊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久远,当事人也都退休或离开了这行当,渐渐成了历史的疑问。不过,好在历史并不长,可以这样说,它几乎与上海大众一起诞生。这种巧合,现在看来也并非偶然,而是上海这座城市被激活的一个生动细节而已。

    1985年3月21日,国内首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有人说,这是上海人敢吃螃蟹的勇敢的举措,至于前景谁也不敢乐观,倒是来自专业和汽车界的老大们对此合资项目提出了不少质疑和怀疑,并持有不屑一顾的态度。但北京和上海的高层尤为重视,寄予了厚望。使本来单一的合资项目被赋予了重要的“担当”,谁也不敢小觑。而它的背景,尽管是一个产业合作的经济项目,实际上则是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的解放并发出了强烈的信号,敏感人士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个产业发展思路转变的开始。

    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无论从地方还是国家层面考虑,上海大众合资项目的“探路”,既是振兴汽车业的尝试,也是不许失败只需成功的“试验田”。如果回到历史现场去考察的话,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刚刚经历了文革之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包括思想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是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观念上僵硬保守,思想意识上左的思潮尚未退却,这种艰难,可以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的讨论中不难看出。而基于发展经济的紧迫性对于当时可谓头等大事,而思想观念不解放,又怎能放手去打破三十年一贯制的僵局?

    专家学者们在研究各国经济发展规律中很自然地就发现汽车工业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而作为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物质体现,汽车则又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尤其是处于近邻的日本和韩国在制订发展汽车产业政策和战略思路颇受启发,甚至可以作为一种经验值得借鉴。从1978年起,业内人士就开始收集资料和情报,组织课题展开对如何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进行研究。有关部门先后以国务院发展中心的名义组织国内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由上至下地举行研讨会,逐渐理清了思路——汽车是振兴经济的“火车头”。

    然而,上海大众起步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进车型的国产化问题。对于桑塔纳国产化的难度和严峻,老外的一句话击中了中国汽车业的命门,那就是“面对桑塔纳,中国汽车业加起来等于零”。尽管此话有点夸张,但作为一个以卡车为主的工业体系,又怎能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轿车工业对接和配套?从量化的概念上来说,当时的实际差距是落后国外汽车业30年,而对于国内来说,轿车产业几乎是空白。数据显示,在桑塔纳国产化的头三年中,国产化率不到2.7% 。这是个怎样的概念?有人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标牌、轮胎、收放机和天线。就是这样没有含金量的配套件,后来也因轮胎质量震动了高层,收放机由于不过关遭到舆论的曝光,揭开了“上海大众生死攸关”的国产化之战。

    但严峻的现实是,当时能够了解国外最新进技术及信息的渠道,也只有通过进口的书报杂志等,资料检索也十分有限。上个世纪80年代,国门的开放度还不大,工程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技术考察还没有完全放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闭关自守,眼界局限,另一方面信息滞后,一手资料难觅,这对高度信息化、现代化、知识化、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汽车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回首这些往事,一位1983年曾外派去德国大众学习桑车装配的技术人员告诉笔者,当时出国要接受政审,连家庭和直系亲属都不放过,光有业务能力不行,还要看政治条件是否合格。当时出国是一件很神秘的事,就连家人也不能对外声张,面对同事还要隐瞒。如当年上海汽车厂挑选一批业务骨干去德国大众接受车辆装配培训,竟然管行政的领导都不清楚,管不着。问为什么?这是纪律。相比之下,如今出国考察那是太方便了,几乎与世界接轨。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商业高度敏感的港人首先想到了“通路”和“渠道”问题,试图通过办车展的方式解决国内汽车业对信息不对称的燃眉之急,同时也为内地汽车业对外了解打开一扇窗。据当时介入的人士回忆,首先响应的是上海托汽公司,即今天的上汽集团的前身,而当时新成立的上海国际展览公司(1984年成立),也正巧赶上了好时候,一拍即合。

    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上海车展的起源是建立在上海汽车业对外开放,急于了解国际汽车技术,渴望与国外汽车厂商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掌握一手资讯为目的初衷。

    1985年7月3日,上海首届国际车展在上海在展览中心开幕。于是,上海国际展览公司和香港雅式展览公司作为主办方首次出现,而值得关注的支持单位则是上海汽托公司(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上海国展总裁顾春霆坦诚道,没有上汽,也就没有上海车展。

    这就是历史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国际性汽车展览会始于上海与桑塔纳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

(未完待续)

                                                                                     2011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