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0年以来,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原来的50多家增加到近100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南宁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城市新区建设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使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更好地发挥促进和引领作用,是开发区的领导者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加快使开发区
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高新区是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发展是高新区发展的基础。南宁高新区要深入推进工业经济振兴攻坚战,不断增强工业发展领跑作用。一是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工业扶优扶强工程”,通过招商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从存量上培育骨干重点企业,使“小旗舰”、“小巨人”企业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二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高新区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和机电产品制造三大特色产业,依托南宁市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重要实施载体、国家863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产业载体和创业平台,大力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不断提升产业聚集度,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工业发展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
加快使开发区
成为城市新区建设的主阵地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联系的,既要注重发挥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也要注重发挥城市化对提升工业化的作用。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要全力打好产业园区建设攻坚战,加快提升园区城市化水平,加快使开发区成为城市新区建设的主阵地。一是完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发展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产业投资的洼地、产业发展的高地和城市经济增长极,更加突出城市新区高科技产业特色标志。二是提升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按照“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快高科技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建设,高标准、新标杆建设一批人性化、国际化、信息化、大容量的创新创业载体,不断提高园区项目入住率、存活率、成功率。三是提升城市功能。摈弃工业园区单纯发展工业的理念,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并举,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统筹考虑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人居环境、人文科技等因素,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建设适度规模的商业、商务、商住、文教、卫生、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高品质的生产、服务、生活环境,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生产的乐园、生活的家园、生态的花园,使高新区成为南宁市北部城市化发展的带动区。
加快使开发区
成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孕育高新技术的摇篮,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要瞄准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重要示范区。一是着力搭建技术创新高端服务平台。积极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强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人员创新功能,加快建设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大力吸引国家级专业研究院所、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努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有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新提高、高科技新兴产业有新发展。二是大力完善科技创新专业服务体系。围绕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智力服务机构,围绕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态,围绕促进企业成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积极推进资本市场运作,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水平,提升促进产业发展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和鼓励科技投入。积极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新区财政的科技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比例要高于5%,企业研发总投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要高于4%,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势品牌的科技型企业,提升高科技产业整体素质。同时,要更加注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高效对接。
加快使开发区
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开发区建设的根本推动力。必须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敢想敢干,敢做善成,积极探索建立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在这方面,南宁高新区要以建立完善促进改革开放评估机制为抓手,推动高新区成为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一是建立改革开放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评估政府职能转变、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发展模式创新、社会管理创新、行政效能等方面改革创新成效;二是建立改革创新的反馈机制,积极营造“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的干事创业氛围,对先行先试过程中暴露的矛盾和问题,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及时解决,总结经验,巩固成效;三是建立多元参与的评估体系,将境内外客商、园区企业、基层群众纳入评估主体范围,充分发挥和整合不同评估主体的优势,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