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规则好理解,所有那些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有形规则都是明规则,即明文规定,大到法律小到各式各样的具体规定都是明规则。明规则人人需要遵守,特别是针对初级管理者而言,必须照章办事,不可灵活变通。比如,银行储蓄所中的各种流程、程序、手续的规定,员工和初级管理者必须遵守,即使是总行行长来了也不例外。在企业库存保管中,如何验货、整理、入库、登记、保管、领用、交接等都有着严格的程序和手续规定,即使是有总经理批条或电话,也不能违反程序和手续,因为这是保管员天经地义的职责。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如此。
然而,到了企业中层管理者层级后,管理者发现,很多没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同样需要遵循,不遵循则无法生存和适应。我把那些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人人不知不觉地都在恪守着的“规则”称为潜规则。作家吴思写过一本很有名的畅销书《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主要记载了古代以来官场上权钱交易的各式各样的“潜规则”。中国向来是个讲关系的国度,一遇到什么事情,本能地就会通过“找熟人、托关系”加以解决。而人人心里又都默认“官不打送礼的”,而托人办事总得“意思意思”、“表示表示”等,这些都是百姓心中的潜规则。当代官场上流行的说法“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是一种官场上的潜规则。企业采购员经常吃回扣是采购市场上的潜规则。“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关键问题不开会”说的是领导会议的潜规则,尤其是艺术院校招生中权色交易的做法更是直接被冠以“遭遇潜规则”。但这些潜规则是消极意义上的潜规则。潜规则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上述消极的反面意义上的潜规则已经越来越遇到法律和制度上的障碍,越来越被明规则逼到了死角上。而积极的正面意义上的潜规则,有利于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例如,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商业惯例、行规、习俗、文化、不成文规矩等,企业的明规则不可能都规定这类东西,而是作为潜规则支配着中层管理者的行为。还有诸如领导的座次、上下级和平级关系的处理、用人之道、成功之道这些“道道”,都属于并不是消极的反面意义上的潜规则。掌握这些不说自明的潜规则,有利于降低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所以,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就有了两种规则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明规则要遵循,潜规则要适应。
一个人一旦到了高级管理者层级,就会发现,什么是领导?好领导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一个好领导?领导应该务虚还是务实?企业领导应该怎样处理好与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社区、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是否应该尽社会责任、尽到何种程度?企业的使命、价值观、愿景、战略应该是怎样的?企业战略是应该立足于差异化战略还是成本领先战略?等等,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都会摆在高级管理者的面前。然而,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只能存在高级管理者的“干中学”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就说高级管理者进入了“空规则”状态。所谓“空规则”,就是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寻,只能靠管理实践中不断“感悟”出来的规则。我们说,“领导没样,越当越像”描述的就是领导面对的“空规则”状态。因为人类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所说管理学既是科学优势艺术,但艺术的成份远远大于科学的成份。领导者既面对着众多明规则和规则的“路径依赖”性,还有大量的未知问题有待探索。在这种情况下,高级管理者面对几乎无所适从的“空规则”,只能是加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历史学习,向方方面面的成功人士学习,学习为官之道,学会平衡之术,同时,大胆实践,不拘一格,边干边学,边学边悟,逐步找到适宜于自己的领导风格和管理之道,而这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