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的重建经验在玉树重建中起到了作用
李华新
四川三年地震灾后重建即将全面完成,吸引了世人的广泛关注。2010年青海玉树也曾遭受地震重创,现在走上了四川曾经历的重建之路。
在玉树4·14地震一周年祭之际,华西都市报记者重返玉树县结古镇时发现,四川的灾后重建经验已经在那里遍地开花。曾全程主持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现在又参加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的中规院院长李晓江,在接受华西都市报专访时说,正是因为有了北川重建的经验,才让中规院对玉树重建的总体规划有了更多底气。(《华西都市报》11-04-23)
三年灾后恢复重建,让四川人明白了一个词——规划先行。在绵阳北川,还有一个词语被人们熟记:“规划伴行”,就是规划师做完规划不离开,继续指导规划的实施。这一经验又在玉树运行了一年多。
“规划先行,就是我们做完规划就走了,然后交给政府实施,负责规划的设计单位是不参与后期的工程建设的。”成立指挥部以后,中规院在北川一呆就是三年。李晓江将它称之为“规划伴行”。
经过四川的地震重建,这些经验对于玉树的重建是非常实用的。中规院的规划这是总协调的角色,它就是“一个漏斗”,所有其他相关规划都从“漏斗”口过一下。当时的北川一下子形成了绵阳市委市政府和北川县委县政府成立的北川新县城建设指挥部,山东援建指挥部,以及中规院成立的北川新县城规划指挥部,三个指挥部同时运转的工作机制。
而且是“很多建议都是在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以后提出比如,尤其是“多用帐篷”这一点。就是一项非常使用的建议,因为板房的重复利用率非常低,虽然使用效果确实比帐篷好,但一是成本太高,二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太大。而且玉树地处三江之源,又是高原高寒之地,生态相当脆弱,经不起折腾。 “所以玉树在第一时间,中央就要求过渡安置尽量不要用板房。”
面对灾后的重建,以及如何重建才嫩更使得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确保这些重建的建筑能够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既着眼当下,又能考虑到灾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把这些建筑建完之后,或是留下遗憾。或是有些项目上马仓促,有的已成定局,无法更改。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汶川地震之后的重建,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的,在玉树的重建中已经显示了指导作用。可见,重建中的有些模式化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是不能是为着单纯的追求新奇和打造奇迹而对于生活的方便,和尽力为百姓留下生产、生活空间,这些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可行可用的经验。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