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渐进式汇率升值的策略


为什么选择渐进式汇率升值的策略

——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思考之二

徐洪才

    【摘要】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具体表现为中国国内可贸易品价格和非贸易品价格的双重运动。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可能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顺差问题。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大幅升值,主要是基于经济发展动力,人民币稳定性,金融体系应付突发事件能力,以及吸引外资、防止内资外逃等因素。

    一、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的含义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具体表现为中国国内可贸易品价格和非贸易品价格的“双重运动”。从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价格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三重经济含义。

    第一,中国国内可贸易品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价格不断下降。这是由于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快于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快于本部门工资提高,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下降或者绝对下降。非贸易部门工资比照出口部门工资提高,超过了本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非贸易品价格绝对上升或者相对上升。

    第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不断下降。特别是在工业化大量引进技术阶段,中国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仅快于国内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也快于发达国家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水平相对提高不仅慢于国内非贸易部门工资水平,也慢于发达国家贸易部门工资水平。中国出口部门的“工资生产率弹性”,即工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比,在全球是最低的。中国出口部门工资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美国,而中国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于美国,这是技术“后发优势”造成的。由于中国原创技术较少,在一定时期集中引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可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降低成本。当中国可贸易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快于发达国家,而工资水平提高相对慢于发达国家时,出口和贸易顺差就必然会增加,从而产生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三,如果中国和美国具有相同的通胀率,由于两国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变化不同,那么人民币将有升值压力。由于中国是二元经济结构,缺乏统一均衡的市场,历史遗留的价格体系、服务教育医疗和土地等价格很低,有大幅度上升的内在要求,而不像发达国家价格体系已经较为均衡。因此,中国非贸易部门价格上升一定比美国更快,而可贸易品价格上升则较慢。如果两国通货膨胀率相同,一定是中国可贸易品降价,而非贸易品涨价。而直接决定汇率的,正是可贸易品的价格变化,可贸易品价格下降意味着货币面临升值压力。

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三重经济含义的核心,就是中国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快于工资水平上升,使出口价格相对或者绝对下降,从而产生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二、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的负面影响

    汇率升值是任何快速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面临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采取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的方法,不仅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高顺差问题,还会给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三大负面影响。

    一是增加失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人民币升值后,相应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从而削弱了其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会使本已十分脆弱的农村经济遭受打击,特别是降低农民收入,使农民入不敷出,造成农村市场萧条,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被迫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目前中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出口和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会使国内生产成本加大,对上述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城市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里更难找到工作,使中国二元经济转变陷于停滞。

    二是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目前,中国经济刚刚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外贸依存度超过了60%,一旦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将会导致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出口产品竞争力受挫。中国外贸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一般利润很微薄,一次幅度不大的汇率升值就会使企业由盈利变成亏损。出口急剧下降还会加剧国内产能过剩和失业,导致居民收入降低,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三是不能解决中国顺差问题。从长期看,即使人民币升值,中国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中国出口水平会逐步恢复。进口产品主要是生产原料、能源、先进设备和奢侈品,具有较低的价格弹性,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可能恶化,进口规模甚至会绝对下降。人民币大幅升值产生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在经历一段“痛苦”调整之后,中国进出口金额可能都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的顺差水平,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应考虑的经济因素

    人民币升值到底应该保持多大的幅度和怎样的节奏?有人主张“一步到位”,一次性大幅度提升人民币汇率。显然,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是难以承受这种冲击的。目前,中国二元经济特征明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不具备大幅度提升人民币汇率的现实条件。

    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中国普通工人工资只有美日工人工资水平的1/20,中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是美日工人劳动生产率的1/4,因此,中国商品竞争力会以5倍差距高于美日;同时,又假设原材料等商品能够充分流动,其国内价格又可以随着汇率变动而调整,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人民币汇率能够承受500%的升值。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出口加工企业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用近二分之一的总资产购买原材料,只赚取5%-6%的微薄利润;如果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很多中小企业将会关门倒闭,进而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急剧下滑和大量农民工失业。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大幅升值,主要是考虑到以下经济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动力。目前,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人民币快速升值将会显著提高生产成本,直接对中国出口产生消极影响,进而直接减少了就业机会。特别是,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最为明显。同时,人民币名义汇率大幅度上升,不仅导致中国可贸易品价格上升,出口竞争力减弱,还会导致中国非外贸品价格上升,从而致使国内需求整体下降,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连锁效应,使中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其次,人民币稳定性。一般来讲,经济快速增长通常蕴含着货币贬值预期:一是由于经济增长需要进口大量物资和技术,从而对外汇需求增强;二是由于国内投资对货币需求过旺,从而引起国内货币供给增大。如果人民币稍有升值压力就上调,一旦人民币需求不足就下调,必然造成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使得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特别是,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外贸出口顺差和外商投资大量流入,两个方面都具有暂时性。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外汇管制放松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改变,很可能导致形势发生逆转。

    第三,应付突发事件。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是由美元主导的,美国可以利用本币渡过金融危机、甚至转嫁危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而且,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还很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如果频繁地调整汇率,可能引发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和流出,将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四,吸引外资,防止内资外逃。人民币升值导致对外资吸引力减弱。人民币偏低有利于吸引直接投资,人民币偏高有利于吸引间接投资。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人民币汇率偏高,外资以贷款形式间接投资为主;而在20世纪90年代,汇率开始偏低,直接投资开始占主导地位。而且,人民币升值将强化内资外逃的激励。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国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持有“硬通货”的偏好,这表现为大量合法和非法资金外逃。显然,一旦人民币汇率高估,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民币转换为外币,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也就是维持人民币强势地位,将促使那些准备外逃的资金慎重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