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微博大战须以用户为本


  微博赋予个人前所未有的权力去影响互联网。他们利用这一新媒体做什么,怎么做,和谁一起做,都是可以由他们自行决定的事情。利用微博以及其他网络社区建设的应用工具,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改造互联网,而弃商业利益于不顾。大多数公司尚未认清这一基本事实,仍然在盲目地追求那些“放牧型”的商业模式。它们相信自己可以随意地把网民赶来赶去,因而也就逃脱不了眼看着一个个模式覆灭的命运。

  2010年11月,和网易的一位前副总编辑一起参加一个研讨会,他在比较四大门户的微博战略时说:新浪是战略级产品,网易是变革型产品,腾讯是狙击型产品,搜狐是跟随型产品。

  他的具体解释是:新浪微博是战略级产品,重功能、开放、使用平台策略、媒体化和名人策略;网易是以轻功能、捆绑和去中心、去媒体化为特色的变革型产品;腾讯是重功能、捆绑、媒体化和名人策略为特色的狙击型产品;搜狐则是跟随型产品。

  我把这段描述发到新浪微博上以后,引发了网友的众多评论。@申音说:个人感觉,微博是新浪的命,腾讯是怕革了自己的命,网易是听天由命,搜狐是就不信命;@ V博阿彬说:新浪拿产品说话,腾讯拿钱说话,搜狐领导人自己说话,网易不说话;@ caryzou说:微博是新浪的还魂单,腾讯的维生素,搜狐网易当保健品,先吃着,应该没害处。

  的确,四大门户目前正在争食微博这个大蛋糕。这种争食的态势发生在两个前提之下:其一,微博的创始者Twitter无法进入中国;其二,就像过往的博客一样,门户网站战胜了专注的微博网站。如果说,Twitter在美国只是一个产品级的创新,但在中国,微博却慢慢演变成了一场平台级的竞争。

  这种平台级的竞争在新浪和腾讯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综观中国互联网商业发展历程,“老三大”(新浪、搜狐、网易)在某个时点上被“新三大”(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超越,无论在用户数、影响力还是商业价值上,两个阵营都相差甚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超越者相对于被超越者,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平台型公司。这种风水轮流转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美国互联网观察家凯文·凯利所总结的有关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深刻道理:产品级创新与公司级创新,最终会不敌平台级创新,唯有平台级的创新才有影响全局的力度和改变一切的深度,并且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和长久的生命力。仅举一例:一旦以即时通信起家、把自身打造成为一个超级平台的腾讯转做内容,反而可以轻易超过三大传统门户,迅速占据中国最大的门户服务提供商的位置。

  进一步比较“老三大”,可以看到新浪比其他两家更为窘困:搜狐和网易都能靠游戏赚钱,而新浪的强项只有新闻,收入依赖于品牌广告,这可以解释为何新浪把微博当做“救命稻草”,原因至少有三:其一,新浪传统上以内容为本,当用户的内容需求,迅速由新闻浏览、论坛、博客向SN S和微博转移时,它绝不能容许自己在内容变局中有任何闪失,否则会直接危及立身之本;其二,新浪很久以来就在苦苦寻找摆脱“内容+广告”单腿走路式的困境的出路,微博给它提供了进入互联网下一波大潮———社会性网络的天赐良机,尽管其背后的赢利模式还远不清晰;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新浪看到了自己变身平台型公司的潜在可能,依靠微博向平台转变,新浪第一次拥有了重新杀回中国互联网业第一阵营的机会。

  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腾讯的应战最为下力气。腾讯曾经半心半意地做过滔滔,蓦然回首,才发现新浪已经攻到自己的城池之下,而使用的进攻利器,恰是当初它如果过多投入就可能在内部产生“左右互搏”的微博。相较“新三大”中的其他两位———搜索和电子商务都需要别样的积累与能力———腾讯所擅长的社交和内容,面对新浪微博,却并没有万无一失的“马奇诺防线”。关注与被关注,私信,微群,轻而易举的分享,无时无刻的沟通,都对Q Q的价值可能产生巨大的侵蚀。

  我把腾讯与新浪之战,称为争夺电脑“开机应用”之战:试问,当你清晨起来打开电脑,你会在第一时间打开何种应用?在你上网的一整天时间当中,你会挂在什么应用上,时时作出反馈?曾经一度,对此问题的问答是一成不变的Q Q,现在,新浪微博成为另一个重要选项。而一个人一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一定的,“微博控”的出现,意味着花在Q Q上的时间的减少。所以,这是对用户的有限注意力的争夺,腾讯无论如何不能失去这场战争。

  腾讯前所未有地为单一业务在央视投放电视广告,聘请刘翔和莫文蔚作为腾讯微博的代言人。腾讯微博还赞助了“非诚勿扰”节目和2011年央视春晚,这就是腾讯的“拿钱说话”。大众用户构成了腾讯微博的强大基础,它可以通过捆绑Q Q用户迅速拉升用户数,但问题在于,新浪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成功地规定了中国式微博的名人化和媒体化路径,致使腾讯不得不采取同样的策略,这限制了它的创新。然而,腾讯的实力毕竟不可小觑,所以,未来几年里,中国互联网业最有看点、也非常有可能重写整个产业格局的一场竞争就是腾讯与新浪的微博大战。如前所述,这将是一场平台之战,何况,微博的天然移动终端特性更为这场平台之战增加了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特点,令这一大战也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至于搜狐,张朝阳亲自披挂上阵,像一个产品经理一样主抓搜狐微博,但其差异性尚待张扬。张朝阳的认识足够到位:“微博这样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兼顾群体关系的随时随地近乎即时的互联网互动产品,是技术进步和用户行为演化从无数个可能性中选择出来的正果”,可惜他认识有点迟了,但张朝阳显然不会满足只做一个追随者。倒是网易,无论是那位前副总编辑所说的“变革型产品”,还是现在负责微博的副总编辑所称的要“配合门户,做有态度的微博”,都可以看出网易微博想另辟蹊径。网易在专题、跟帖等内容产品上有不俗的表现,其强大的编辑策划能力需要和网民自生产的能力有一个良好的结合。

  总体说来,新浪微博在产品的易用性上、用户原创和反馈的高质量上、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开放程度上,都暂居领先地位。但不得不说,各家微博的竞争是高度同质化的。而且,中国式微博也有一些先天不足:过度强调名人效应损害了微博类产品内中应有的平等性;媒体化的放大导致对用户缺乏应有的尊重,比如各家的隐私设置都不如人意;独特的中国互联网监管让微博难有真正的“态度”;而恶劣的互联网现实生态环境让各家打着开放的旗号,却未必能够做到开放,而是时刻伴随恶性竞争的影子。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要对微博大战有什么期待,那就是希望各家真正地把“以用户为本”落到实处。

  微博赋予个人前所未有的权力去影响互联网。他们利用这一新媒体做什么,怎么做,和谁一起做,都是可以由他们自行决定的事情。利用微博以及其他网络社区建设的应用工具,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改造互联网,而弃商业利益于不顾。大多数公司尚未认清这一基本事实,仍然在盲目地追求那些“放牧型”的商业模式。它们相信自己可以随意地把网民赶来赶去,因而也就逃脱不了眼看着一个个模式覆灭的命运。

   这样说,是不是在断言微博的商业化很难发生?并不尽然。高技术产业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技术用户和商业人士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张力”。前者创造和积极使用新应用往往是因为“这很好玩,也很有用”,而后者对新技术的投入则是出于他们赚钱的渴望。这当然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概括,因为两者并非截然对立,也可能彼此重合。然而,高技术史的演变一再证明,最具革命性的应用常常不是来自商业性组织,而是来自对网络充满热爱的忠诚用户。这些人最感兴趣的是“扮酷”而不是赚钱。所以,请不要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用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