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当自强


  最近有媒体发表文章认为:“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显加速苗头,与以往不同,一直被日本视为高度机密并密闭起来的核心技术,部分或将随之转移到中国。”甚至有人认为,这次日本产业大转移将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利外因。

  但是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告诉记者,日本在前沿技术方面一直都非常封闭,极少向别国转移高端或核心技术,虽然日本制造业局部地区在大地震中受损严重,但不到万不得已日本是很难将高端技术转移到中国的。

  日本东北部是电子、半导体产业级中的地区,由于地震造成严重影响,工厂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造成停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修复;地震导致交通中断,包括港口冲毁、高速公路毁坏,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产品亦无法外运,影响了合同的及时履行;缺水缺电状况严重,企业恢复生产难度较大;地震严重影响了订单企业的信心,为避免风险,很多订单可能会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

  其实,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由于日本制造面向全球,地震对日本各产业都有严重的冲击,这也是早有多次教训的,但是日本企业的心理是:再困难也要保住核心技术。日本是岛国,缺乏天然资源,国内市场也不大,因此就靠“一招鲜”来吃遍天下,如果没有了这“一招鲜”,日本的产业也就衰落了。这就是为什么屡遭地震,仍然坚守本土生产的原因。

  什么叫核心技术?在日本看来,已经从总成、零部件这一层进入到三、四级配套,包括核心元器件、重要原材料。我在15年前曾经遇到过一个三洋公司的人,他在中国寻找生产车载CD机的合作伙伴,CD机手掌般大小,他准备在中国找人生产机架和外壳,自己生产核心的器件光头、导轨、减震器(减震器里面的减震液是从全球几百种植物油当中筛选出来的)。机架在体积和重量上占90%,但是价值只占百分之十几,其余的价值都在小小的光头、导轨、减震液里面。

  汽车也是这样。在一般机械加工方面,中国的企业已经可以把成本压得很低,无人再与中国竞争,一般的塑料件也可以在当地生产,但是高精密零件加工(比如内燃机的喷嘴、直喷泵等)中国干不了。

  据商务部发言人的介绍,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前几位的产品,第一位的就是集成电路,年进口额140亿美元;第二位是钢材,年进口额88亿美元;第三位是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年进口额分别是80亿美元和76亿美元。其实前两项也与汽车工业密切相关,如芯片、电子元器件、高强度钢板、特殊钢等。

  此次日本地震一个意外的发现是日本企业在上游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垄断程度之高。目前,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零部件上,全球几乎被日本垄断,无论是日系车还是欧美系车都很大程度依赖日本制造。

  此次地震之后,国内的IT 产业迅速列出了很长的一份清单,上面都是依赖日本提供的元器件、原材料,如CPU、RAM、MCU、SOC芯片,NAND、DRAM内存,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池芯、保护IC,电容、晶体谐振器、磁性材料,BT胶(芯片封装树脂,日本产量占全球90%)。据报道,克鲁兹变速器控制模块中的TCU(通讯部件)、大众TSI的涡轮也是由日本企业提供的。据美国媒体报道,福特汽车公司发言人表示,一种名为“Xirallic”的涂漆原料一直由日本供应商提供,该原料是黑色和红色涂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涂料供应告急,福特已经限制预订颜色为燕尾服黑的大型皮卡,还将缩小红色涂漆的使用比例。

  过去讲,汽车是由三万个零部件组成的,缺一个零部件也无法完成整车组装。现在看,缺了任何一种元器件和原材料也无法成车。

  为了尽量减少损失,目前日企采取的方法包括:积极扩大其他生产基地和海外生 产基地的产量;延长交货时间,缓解生产压力;业务外包,将一部分订单外包给其他有生产能力的企业。

  日本宫城县负责经济发展的地方官员伊藤正博说,歇业或停产的公司若无法履约交货,可能很难再接到生意,而这也有可能将导致生意永久流失。因此摆在日本企业面前的,不是一道短期补救策略的选择题,而是长期战略的推倒重建。

  据报道,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将在日本震后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地震之前,全球最大的微处理器生产厂瑞萨电子公司已计划在2013年前将晶片生产外包比率由之前的 8%升至25%,现在打算进一步提高外包比率。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的排斥在外。战略性避开中国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产业规划过程中最深刻的考量,因为需要中国市场,所以围绕着中国周边布局;但是又不能放弃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所以要保留核心的技术。一位日本企业人士指出:“中国的仿制能力那么强,如果搬到中国,一是产品质量无法控制,二是核心机密可能泄露。目前看,尼康的高端产品不会迁往中国,而是会迁往马来西亚。”

  80年代,一位美国人说:美国在亚洲培养了一个日本,不能再培养第二个日本。

  曾任日产柴顾问的小泽教授在《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史》中指出:“日本的汽车公司对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一般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对手看作伙伴,采取共同分享市场的办法,如对欧美,日本人尽管顽强地打进了这个市场,但是为了避免激化矛盾,自动限制出口汽车数量,并在欧美设厂生产,以增加当地人就业的机会。另一种态度史把对手仅仅看作交易场上的交易对象,彼此之间就是买卖关系,要从对手身上得到最大好处。90年代,东京某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说:日本希望中国的技术赶不上日本,至少要让中国的技术落后十年。

  男儿当自强。中国汽车工业不要奢望发达国家向我们转让核心技术,还是要靠自己来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