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由郭靖宇编剧、黄健中导演的《王海涛今年41》,于4月21日同步登陆北京卫视和深圳卫视。这是一部从剧名就透着平民化色彩的电视剧,它把视线投向了当今社会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年届四十的中年男人,通过对王海涛这个虚构人物的刻画,把这群男人的家庭、婚姻、责任与担当合盘托出,去掉电视剧的夸张成分,说它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心灵史不为过。
王海涛这样的好人存不存在?
在形象上,由张国强饰演的王海涛高大、憨厚、质朴,属于第一眼看上去就令人放心的踏实男人,由于是家中长子,在和弟弟妹妹们相处时他尽显老大作派,哪怕和叔叔婶婶等长辈在一起,也丝毫不输气势。在性格上,王海涛干脆利落、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同时又具备点范伟式的幽默与蔫坏。
王海涛曾是男人中的另类,按照电视剧开篇的说法,他8岁死了爹,10岁有了后爹,11岁就不上学了,12岁开始赚钱,15岁进了少管所……一个苦孩子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这么多事,没成为社会罪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电视剧没有交代王海涛的由不良少年向成功男人转变的心路历程,但相信这是一段艰难的过程,王海涛最终拥有了“老大的幸福”。
当老大的好处是处处有人找你拿主意,坏处是摆平事情处处得拿钱,得亏王海涛做老板赚了点钱,否则这老大的权威还真的挺难竖起来。有观众对王海涛那几位“吸血鬼”式的弟弟妹妹们十分讨厌,忘记了追根溯源,其实这一切都是王海涛惯的,在批评那帮坏孩子的时候,怎么能忽略王海涛本人“痛并快乐着”的感受呢?
王海涛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具有“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乡村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双重熏染,王海涛们身上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农耕时代的烙痕,但他们差不多已经是最后一批具有牺牲精神的人了,在城市生活自私自利以及乡村文化全面沦陷的状况下,好人的定义也将会发生巨变。这点从王海涛的二婶、侄女、弟弟妹妹身上已经清晰地看出来,世道的变化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发生了变化,而在这个时代,坚守某些品质保持不变就会成为好人的代名词。
王海涛这样的好人肯定存在,况且数量不少,从贫嘴张大民到幸福的傅老大,再到粗中有细的王海涛,存在于电视剧中的好男人群像,展示了中年男人尤其是平凡男人的真实一面,生活中这样的男人远没有电视剧所描述的那样精彩,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默默无闻地用脊梁承载起生活的一切。
重压之下的家庭观扭曲了吗?
家庭观念强曾是外国人对中国人诸多好评价中的一条,但《王海涛》却无情地揭开了那层朦胧美的面纱。王海涛身边的弟弟妹妹、妹夫们,要么贪得无厌,要么懒惰成性,有便宜抢着占,需要为家庭出力时跑得比兔子都快。晚辈们的心胸狭隘和自私自利,从长辈们身上可以看到,二婶的那种狡黠,带有明显的小农意识特征,三叔和四叔虽然是知识分子,但在处理家庭问题上一直满腹怨气,尤其是三叔不惜动用保安来对付家人的做法,尽显小气。
王海涛的爹死后,跟着母亲与马爹重新组成了一个家,王家有子女,马家也有,但两家凑一家,其实并不是大家庭的主要矛盾来源,按照王海涛的年龄推算,长辈们均是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走过来的,他们的身心都带有浓重的时代伤痕。而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那段经济艰难时期,也不小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生存观念,对饥饿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足,让他们想紧紧抓住手中一切,恨不得能更多地占有。
对生存必须物质的锱铢必较,割裂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相对从容的生活态度,也破坏了健康家庭观的轮回。王海涛作为家中长子,能够全面继承良好的家庭观,也源自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他的浪子回头,和自身意识的觉醒有关系,而唤醒他对老大身份认知的,还是来自家庭传统的力量。也就是说,在这么一大家子中,除了王海涛的家庭观稍微正常之外(他对弟弟妹妹们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不正常),其它大多数人都是扭曲的,我们在观剧时被那些“现世宝”们气得胃疼的同时,不妨抱有一点悲悯之心——作为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有着脱离不了的干系,在反思家庭矛盾的时候,不妨从社会的角度解读,这样的话,很多疑问会迎刃而解。
现在中国的家庭正在快速朝细小化方向发展,再过一二十年,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将会变得罕见,城市化的生活造就了太多的三口之家,距离的拉开或会修复一些旧有的矛盾与争执。悲观一点看,《王海涛今年41》更像是一种怀念,它怀念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在人人为生存辛劳奔波的今天,这种怀念变得并不见得能刺痛人们对亲情的麻木。
一部框架完整的电视剧
前不久在《铁梨花》中担任导演、编剧两职的郭靖宇,此次选择了以编剧的单一身份出现于《王海涛》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坦言剧本中有不少是自己家庭的写照,这为电视剧在细节上增加了不少真实的生活气息。和以往的导演作品《刀锋1937》《我非英雄》《高纬度战栗》等相比,郭靖宇在《王海涛》中展示了他在编剧方面的全景式架构。
《王海涛》不是一部单纯的家庭伦理剧,它里面包含有爱情、友情、亲情等多方面的元素。在爱情方面,王海涛和前妻李莹扯不断理还乱,呈现出四十岁男人的婚姻困境,王海涛对于妻子提出的离婚行为耿耿于怀,他坚持不复婚但也并不排斥妻子的回归,其根本原因也是一个好男人的品质释然,如同一种观点所说,“爱情到最后拼的是男人善良不善良”,一个善良的男人,无论怎样都会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的女人。或是对前妻余念未了,王海涛才对年轻漂亮的女博士只保持欣赏态度,不敢再进一步。
在友情方面,王海涛与秘书小曹之间的戏份虽不多,但却令人印象深刻。一面动不动就说“辞退”,一面又对小曹青睐有加,这构成了王海涛与小曹之间独特的朋友关系,在他们中间可以发现一种稀缺的东西,它的名字叫“信任”。上下级的关系,无疑让王海涛和小曹是有距离的,但因为信任的存在,这距离也成了一种美,当王海涛为亲人们的“无距离”而烦恼的时候,凡事均不动声色给他办好的小曹,成了他工作、生活以及情感上的救命稻草,能让王海涛产生安慰心理的,小曹恐怕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在亲情方面,电视剧给予了王海涛亲友势利一面无情的嘲讽,同时也不忘用温情一面来展现亲情的底线。二婶虽然很坏,但也并非全无原则,她对王海涛还是有好的一面,起码还保持着长辈对晚辈的一点心疼。在海涛患病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鸡飞狗跳,弟弟妹妹们终于还是被王海涛感动,表示愿意捐献骨髓。什么叫亲情的底线?或许这种亲人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感情就是亲情的底线,只要这底线不被突破,似乎再大的牺牲也变得值得。
此外,《王海涛》还含蓄地藏有一些社会批判意识,通过这部剧,可以发现一些诸如诚信缺失、人情淡漠、功利心旺盛等社会问题。故事框架的完整,为剧情的合理推进提供了保证,也为人物形象的渲染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有硬伤的话,王海涛得白血病,以及与女博士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妹”这两点落入了俗套,如果有更加可信的说法,这部剧会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